
Location:
Beijing, China
Description: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席」致力于有价值的传播,从2012年8月起,每月一期,邀请人文、科技领域有故事、有智识的嘉宾前来分享见解、体验和对未来的想象。
Language:
Chinese
Website:
http://yixi.tv/
Episodes
【一席】魏伟:摩登家庭
10/19/2020
“我想让各位猜猜,异性婚姻、男同婚姻、女同婚姻,哪个离婚率最高?”魏伟,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从早年的成都同志公共空间研究,到近年关注同志的身份展演、同志情侣的亲密关系和生育规划,魏伟多年来聚焦于性少数群体,一直在践行“将主流酷儿化”的研究理念,关注同志社群,同时以此为透镜揭示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与十几年前相比,现在很多“同志”也想尝试着和自己的伴侣组建家庭。那么这样的家庭会与主流家庭有何不同之处呢?同志亲密关系与异性恋有没有差异?他们是否可以在制度、伦理和家庭的夹缝中实现生儿育女梦想呢?“人们普遍拥有了自我身份认同,使得长期伴侣的关系变得可能,对于同志家庭的建立也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同志家庭不是基于血缘,而是建立在个人选择、友谊及承诺等超血缘的关系之上,由个体创造出来的亲密关系。这样选择的家庭,它挑战了基因在界定亲属关系和家庭中的特权地位,创造出了另类的亲属制度和家庭形态。”
Duration:00:30:48
【一席】侯体健:诗与日常
10/14/2020
“宋诗就不一样了,不但表现吃喝,它还表现拉撒。”侯体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侯体健是中国诗歌史和宋代文学的研究者。比起唐诗和宋词,他更喜欢和学生讲宋诗——目前,我们已知范围内的宋诗就有28万首,在数量上是全唐诗的5倍,有许多丰富的值得研究的话题。 比起过去的诗,宋诗与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过去的诗人所忽视的那些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都被宋人写成了诗。“日常不能径直变为诗,但诗可以表现日常,从而具有了动人心弦的力量,超越了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人们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梅尧臣这个诗人非常有意思,他还写过打喷嚏,闹肚子。还有一次他身上很痒,觉得是虱子咬了自己,就去捉虱子,结果虱子没捉到,捉到一只跳蚤。他也写了一首诗,就叫《扪虱得蚤》。宋人对于日常的书写,从梅尧臣开始越来越多,而且越写越可爱。”
Duration:00:33:21
【一席】沈志军:一个动物园的使命
9/16/2020
沈志军,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我们谈什么物种保护、动物福利,其实都要体现在动物个体身上。比如我们用3D打印技术,给一只缺了门牙的猴子装上了大金牙。有一只丹顶鹤打架打断了嘴,我们也给它装上了假喙。这样能提高它们的生活质量,也让它们在同类面前更有自信了。我们还用了三年的时间,把一只小猩猩送回它的家庭里,送回它的妈妈身边。”许多熟悉动物园行业的人都说,红山动物园是中国近些年来最锐意进取的动物园,在场馆设计、动物福利、饲养水平、野生动物救助方面都可圈可点。今年,是沈志军在红山动物园做园长的第12年。这些年里,这个团队做了很多国内动物园从来没有尝试过的事。这里有大陆地区第一只...
Duration:00:30:26
【一席】葛四友:正义与运气
9/14/2020
葛四友,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如果现实中的大多数人是天使,我们是不需要正义原则的;但我们也不是恶魔,如果是恶魔,正义是不可能的。”人们习惯于假设最成功的人也是最能干的,可是很多研究都认为,运气比我们以为的更重要。因运气造成的种种不公,是正义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正义总是力图始终一贯地要求某种平等,而运气则意味着必然发生在人们身上的各种导致差异的偶然性。”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不少政治哲学家就开始反思 正义与运气之间的关系。自罗尔斯的《正义论》之后,各种正义理论的核心就是考虑正义应该如何处理各种运气对于个人生活的影响。面对这一问题,哲学家们各有答案。葛四友在硕士期间研究的是经济史,可是他对这个世界有太多问题找不到答案。于是博士期间他转向哲学,开始了伦理学的多年研究。“无知之幕最终是要打开的,我们还要考虑,打开后我们能不能够形成相应的正义动机去维持这样一个社会。”
Duration:00:31:14
【一席】刘佳:洞穴探险
9/11/2020
刘佳,重庆洞穴探险队副队长。“其实像红军洞这样的竖洞,有一些是被用来当作杀人抛尸的场所,但是不要因此就给竖洞蒙上恐怖的色彩。竖洞还是有独特的地质特点和魅力的。作为天然的喀斯特漏斗形态,竖洞被探险者称作地球上最后一块未完全开发的领域,它不像雪山那样明明白白地矗立在那里,只有深入其中才能一探究竟。”刘佳,外号「小葱」,从2004年至今的16年间,一直潜行在恍若隔世的世界,探索过的大小洞穴已经超过1000个。2007至2009年间,刘佳和其所在的重庆洞穴探险队对重庆涪陵区的万丈坑进行了历时三年共4次的探测。测得其垂直深度为841米,跻身中国竖洞深度第二位,结束了中国竖洞前几名多年来被外国人主导探测的历史。刘佳觉得探洞弥补了她在城市中所迷失的东西:挑战、队友情谊和责任感。比起其他地方,探洞更像是在另一个星球进行的迷失艺术。这样的探险能让内心成长,突破自己的极限,到达那些本来到不了的地方。探洞已经成为刘佳生命中最需要的理由,探洞带给她的是心与身契合的自由,是孑然独立,不依附,不恐惧。正如她所相信的:“我随时都在准备投身于这个充满诱惑和男性化的游戏中去,想象着置身于冰冷岩石中,从容不迫地去拥...
Duration:00:25:06
【一席】仇鹿鸣:一位“贰臣”的生命史
9/8/2020
仇鹿鸣,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可以说从中唐以后到宋代,‘忠’的观念有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这个观念变化的核心就是大臣的责任越来越多,皇帝的责任越来越少。而且‘忠’变成了一项无限的义务,或者说变成了衡量一个大臣好坏的最高道德品质。”青年历史学者仇鹿鸣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获得专业领域的肯定之外,他的两部学术著作在豆瓣上获得几千名大众读者评出的9.2和9.5分的高分。我们邀请他来分享一个历史上的“无名者”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王伷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时期,在这样一个乱世之中,他先后效力于五个政权,叛唐以后每每逢凶化吉、官运亨通,成为安史政权的重要人物。回归唐廷后仍然官运亨通,并没有因为曾经“附逆”而遭到严厉制裁。和王伷同时期的这批“贰臣”的经历与后来明清易代之际官员殉难以示“忠”的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仇鹿鸣从这些士人的经历中探讨 “忠”的观念在中国历史中的演变。
Duration:00:35:00
【一席】赵世瑜:在生活世界发现历史
8/10/2020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只有你发现历史不是死的和教条化的时候,才能够成为历史学家。”“若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在赵世瑜的研究中,最知名的可能就是关于这则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的考证分析。 传说作为口述文本是不稳定的,因此除了可以反映其它的历史真相之外,它本身就是活的。正是从这则移民传说的传布与流变中,赵世瑜解读出了明朝军户制度和族群关系变动对华北社会及平民的生活的影响。 我们可能会惊奇于一位历史学家在田野调查上花费的时间。这些年中国的大江南北都留下了赵世瑜和朋友们的足迹,早已超过了古人说的“行万里路”。在田野中,他们不仅收集族谱、碑刻、契约和口头传说等民间文献,更重要的是在当地的社会情境中理解文献,从生活世界中的小历史理解全局性的大历史。“在生活世界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以前我们从来不会意识到的,崭新的历史研究课题。而且在生活世界当中,我们也可以产生出很多新的历史解释。”
Duration:00:25:30
【一席】徐奥林:一切皆可游戏
8/7/2020
徐奥林,奥秘之家创始人。“一切皆可游戏。”法学院毕业的徐奥林在律所待了几年后,选择投身自己热爱的解谜游戏行业,创立了奥秘之家。早年的奥秘之家带动了真人密室逃脱行业的发展,而随着越来越多密室的出现,创造力成了解密游戏得以生存的关键,奥秘之家也一直在寻找着新的方向。 2018年年末,故宫出版社上线了一本互动解谜游戏书《谜宫·如意琳琅图集》,主创之一就是徐奥林。与普通的游戏不同,如果你想通关这本解谜书,获得完整故事,一定需要线上线下的的配合才行。 这让人不禁想到奥秘之家的另一款解谜书《奥秘地铁逃脱》,这本谜题将密室的概念扩大到北京、上海两座城市,就像是每一间密室的格局与细节都可能暗藏玄机,书本的每一个环节和涉及的每一条线路设计也都颇为考究,人们在游戏探秘的同时,不知不觉对自己平时生活的地方有了更多观察和了解。...
Duration:00:23:01
【一席】刘子超: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
8/3/2020
刘子超,作家。著有《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他的中亚系列作品在2019年获得“全球真实故事奖”(The Story Award)特别关注奖。刘子超喜欢在路上。像精神上的游牧民族,他总是从世界上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在雨林深处的遗迹和火山,在荒凉如月球表面的咸海边,在雕像倒下的地方,他行走、游荡、沉浸、抽离、写作,并试图超越偏见地记录那些他到过的远方和遇见的人们。 这些年,他写过三本非虚构作品,最近的一本《失落的卫星》关于中亚。如今的中亚,依然深陷宗教传统、地缘政治和民族主义,徘徊在全球化的边缘和大国夹缝中,始终遥远、暧昧而神秘。当下的中亚是什么样的?人们是怎么样生活的?他们对自己的国家、历史和未来有怎样的认识?这些对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过去十年间,作为一个自由人,刘子超几乎去了中亚所有能去到的地方。他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离一个城市的历史、性格与态度,像捡起被遗忘在历史河床上的贝壳一样,打捞起那些夹缝中的生命故事。他书写那些被潮流裹挟而无所适从的人,那些困守期间却渴望逃离的人,那些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内核的人,还有那背后的游移与撕扯、荒凉与美丽、失落与希冀。...
Duration:00:32:00
【一席】黄盈盈:小姐研究二十年
7/31/2020
黄盈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副教授。“社会是分层的,污名是有历史的。”从1999年到深圳的红灯区调研开始,黄盈盈的小姐研究已经走过了20年,她在大江南北的十多个红灯区蹲过点,田野足迹遍及广东、云南、新疆、山东等多个省份。 在黄盈盈和她的老师潘绥铭的践行和推广下,性学或者性社会学已经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这个过程同时伴随着中国社会关于性的论述和文化,以及性产业的变迁。 与20年前相比,很难断定关于性与性别的道德准则是否更宽松了,但性议题辐射的面无疑更广了,与政治、经济等社会议题的连接也更明显了。仅就小姐群体而言,也仍然有许多新的变化与悬而未决的争论。...
Duration:00:30:55
【一席】何袜皮:为什么有些人会制造残忍?
7/28/2020
何袜皮,公众号「没药花园」创始人。“通过残忍,凶手们是在‘错误地’寻找力量,试图建立一个人和人的秩序。在这个秩序中,他们把自己放在其他动物,甚至其他人类之上。”从小喜欢推理和侦探的何袜皮,曾出版过几部长篇悬疑推理小说。在美国读文化人类学博士期间,研究过空间安全、都市犯罪、恐惧感等课题。她被越来越多人知道是因为在「没药花园」上写了大量的犯罪案件。她写的大部分是悬案,因而在准备的过程中要花大量时间整理资料、讨论推理,最后呈现的是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揭开谜底的故事。虽然写犯罪,但她的初衷并不是要渲染猎奇和恐怖,更多是在写人性和欲望。“优雅与粗鄙,邪恶与纯情,暴力与温柔,疯癫与冷淡,正是这些人性中不可剥离的对立面构成了人生的诗意。”
Duration:00:26:52
【一席】王小萍:在喜马拉雅寻找污染物
7/1/2020
王小萍,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我们使用摩托车、烧秸秆、排放污染物,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些污染物沉降到冰川上会加速冰川的消融;我们使用很多杀虫剂来保证粮食和蔬菜产量,但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它会毒害远在千里之外的西藏的野生鱼类。”
Duration:00:24:12
【一席】汪天艾:被分成两半的人生
6/29/2020
汪天艾,《世界文学》编辑,西班牙语文学译者、研究者。像恒久的否定里一句微不足道的肯定像冻结的高山里一星火花“船在海上,你在梦里”,这是西班牙“二七年代”代表诗人赫拉尔多·迭戈的诗。多年以前,汪天艾读到了它们,“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没有诗歌不成活”。 此后的十年,她以诗歌翻译为志业,研究那些用西班牙语写诗的人,名字通常都很长,比如路易斯·塞尔努达、吉尔·德·别德马、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关于他们,我们推荐你读已经翻译出版的诗集和传记,因为这次的时间要留给两位几乎没有机会出现在中文语境的西班牙人。 他们的一生,都被战争打破,不得不在动荡中度尽荒芜岁月。但触动我们的,不只是曾经跋涉苦难,而是在流亡与静默里,仍然向更大的“公共溃败”争夺自我。这些故事,也许只是往昔和异乡,也许是你我要经受的当下和未来。
Duration:00:25:19
【一席】李涵:少年的你
6/26/2020
李涵,青少年司法社工。“我很希望他们可以尽快离开这里,因为我们这里都是专业人士,而真实的社会不是这样的。”2019年,电影《少年的你》热映,第一次隆重地把“未成年人犯罪”与“校园暴力”引入公共讨论的话题;大连十三岁男生奸杀十一岁小女孩事件更是将刑事责任年龄顶上热搜。有的人开始不满,认为《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不是保护了原本不该被宽恕的“恶魔”,但是,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就可以使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吗?严厉的惩戒就可以让世界好起来吗? 作为一名青少年司法社工,李涵的工作是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刑事案件社会调查与帮教服务,为未成年被害人提供救助与保护服务。在十余年的社工实践中,李涵服务过580多个涉罪未成年人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庭。在她看来,他们只是一群行为出现偏差的孩子,导致这种偏差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一关了之和一放了之都无法改变其中任何的因素。对每一个孩子的帮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以年为计时单位的,他们比正常的孩子更加需要理解与尊重。不被尊重的孩子也不会尊重他人,不被社会理解的孩子也会做出不被理解的行为。
Duration:00:37:26
【一席】童姥:女孩别怕
6/24/2020
童姥,公众号「女孩别怕」主编。“我们所做的这些微小的努力,哪怕能帮到一个女孩免于危险,那就值得。”一个女孩想要平安长大有多不容易呢?越来越多关于女性安全的案例被曝出,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家对女性安全问题日益增长的担忧。「女孩别怕」是一个做女性安全科普的公号,有一个栏目叫“女性安全指南”,它是女性安全话题研究室,基于科普和实践分析女性安全问题,为女孩自我保护提供解决方案。女孩别怕做了一系列关于女性安全的的科普,比如:如何识别黑中介、被家暴后怎么申请人身保护令,被拖欠薪资该怎么申请劳动仲裁,被性侵后该怎么保留证据;被跟踪尾随怎么办?遇到危险该怎么求助?当我们在困惑“这个世界怎么了”的同时,也期待越多越多的问题能够找到应对和解决的方案。“直到后来,我慢慢收到了一些读者的反馈。通过我们的科普,真的有人从黑中介手中要回了钱、从老板那拿回被拖欠的工资、从传销中逃出来、少买了那些所谓的骗人的智商税的产品……包括前面那个女孩在危险到来的时候有这样的一个意识,及时地保留证据。这些反馈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做的这些微小的努力,哪怕能帮到一个女孩免于危险,那其实就是值得的。”
Duration:00:26:48
【一席】胡立德:浪费科学家
6/22/2020
胡立德(David Hu)佐治亚理工学院机械工程与生物学系教授。“首先,你得有个大冰箱来装所有这些便便。”胡立德据说是全世界获得过最多幽默科学奖的科学家。他在美国长大,在麻省理工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26岁就两次登上Science杂志封面。从地下实验室到巴拿马的雨林,他研究动物们如何巧妙利用物理原理,在不同环境中适应并进化。 他研究的课题包括:松鼠和蜜蜂谁的毛更多?苍蝇为什么老在那儿搓手呢?狗甩干自己身体的速度到底有多快?为什么大象和狗尿尿的时间一样长?袋熊的便便是方的,但它的肛门不是方形的,这是为什么?”怎么才能炒出一盘完美蛋炒饭?等等……他说他被问过最多次的问题是“你最喜欢什么动物”“这些研究到底有啥用,是不是有点浪费钱?”这次在一席,他打算好好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注:因为疫情,教授无法来到现场,他将在美国亚特兰大的家中为大家演讲。本演讲为很努力练习但可能不太好懂的中文演讲。
Duration:00:29:16
【一席】侯丽:一个城市的诞生
5/25/2020
侯丽,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往前走、超过1978年,中国人和土地、和资源的关系,国家动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产与生活的关系,大庆的影子一直都在。”“我们都认为,我们的事业在边疆。……如果能用我们的双手、我们的青春和热血,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平地建起一座城市,不是比在旧城中修修补补要有意思的多吗!” 这是同济大学建筑系学生华在1962年的日记,几个月后,带着平地建新城的豪情,她和男友、同班同学杨被分往大庆——一个想也想象不出的边疆。迎接他们的,是寒冷的松辽平原和“坚决不建大城市”的大庆矿区。 此后的十多年,这对设计师夫妇在大庆改良干打垒、组建家庭、养育后代,在政治飘摇和未来的不定中,远离了自己的专业,远离了现代化大城市,也远离了曾经火热的理想主义。 把他们的故事放在20世纪的中国,你应该能察觉到某些共通之处。个人命运与国家叙事如此复杂地掺杂在一起,个体选择与集体塑造充满张力的互相争夺,当它们交织在一场事关国家存亡与否的“石油会战”中,进而演变为一种典范模式时,向前迈进的每一步,“与其说是一场喜剧,不如说是一场悲剧”。...
Duration:00:38:14
【一席】我是白:演讲
5/22/2020
我是白,漫画作者。我是白是一位自由职业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画起了漫画。 在他的漫画世界中,人物有时在高塔上默默地收集流星,有时在认真记录石头的声音,有时把云朵塞进棉被,轻轻地飘来又飘走。 小白认为画漫画是件特别有趣的事情,在相同尺寸的格子里创造一小片时空,在这里编织一个个事件。画画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不错的表达方式,但如果要是问他为什么这样画,他可能会苦思冥想很久,然后告诉你:“大概是直觉吧!”“想象在不同的平行宇宙,也许一厘米所代表的长度千奇百怪,说不定还会有不以效率和方便为优先的文明存在,里边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度量衡去量各种东西。像这样一个把自己造的标准,偷偷地放到社会标准中的行为,我觉得很有趣,就画了下来。”
Duration:00:21:51
【一席】吴心越:薄暮时分
5/20/2020
吴心越,东海大学社会学博士。“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才可以培育同情与关爱,这是最后留给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中国正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奔向老龄化社会,而且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龄人口,其中失能与半失能老人已经超过4000万。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机构养老与专业化的照护已经是一种刚需,民办养老院因此成为养老服务供给的主力。 这些养老院中会呈现什么样的景象?老年人以怎样的身体与心理状态度过薄暮时光,谁在从事具体而微的照顾劳动,照顾过程中又将出现怎样的伦理困境和难题? 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研究者,吴心越在苏南一个县级市的养老院中做了一年多的田野调查,通过描绘一家基层养老院中的照护故事来理解为什么照顾既可以是一种为善的工具,同时也蕴含着暴力和伤害的可能性。...
Duration:00:28:18
【一席】周子书:为真实的社会而设计
5/1/2020
周子书,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地瓜社区创始人。“我不想让我的艺术只停留在美术馆,而是进入社会,进入普通人。”六年前,周子书住进了望京的地下室。通过扫地,他结识了住在地下室的北漂青年。他发现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改善潮*的地下生活环境,更需要拓展职业发展的可能。一次技能交换,连结了地下和地上的青年,吸引更多生活在地面上的人关注地下空间。2015年,他成立地瓜社区,图书馆、私人影院、健身房、自习室……地下室从廉价的私人居住空间,逐渐演变成多功能的公共空间。在央美设计学院,周子书带领社会设计的学生“养猪”,给猪设计玩具,帮猪找到快乐;跟踪雾霾检测员,把监测到的雾霾数据编成音乐;进入偏远乡村,帮助下岗的洗煤工人找到新的职业可能;把青岛的海带到沙漠城市,让南疆的孩子听见海声。他认为,社会设计带我们看到今天中国真实的社会在发生什么,我们通过微小的设计去认识社会,而不是道听途说做设计。
Duration:00: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