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Paris, France
Genres:
Arts & Culture Podcasts
Networks:
RFI
Description:
文化旅行,艺术人生,寻找灵感,感悟巴黎。
Language:
Chinese
Episodes
气场,精神,肉身, 从小空间到大宇宙 : 艺术界同行眼里的林辉华
10/9/2024
各位好,我是安东尼,欢迎收听文化艺术。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艺术家林辉华。“搞清楚我们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很要紧,人类创造了数字,也就创造了强有力的解决问题的路数。它可以将数学和物理的数码转化为有能力征服星际的强大的能量。 动物们用的是他们的第六感, 释放出大自然赋予他们的巨大的精神能量和超自然能量。这两者都在一个生态系统里生存,走在时间演变的旅途中“。 这是艺术家林辉华在介绍自己艺术工作的影片中的一部分引言。今年70岁的林辉华是旅居罗马的马来西亚槟城华侨。 10月10日星期四他将在巴黎 Maison de l’artisanat和其他7为艺术家一起被授予第三届 Carta Bianca 文化和健康奖。
Carta Bianca 在介绍林辉华时表示,他的艺术工作表达了艺术家本人对艺术,对生活和对文化对话的看法,在希望与他人沟通,对外界开放及疏离与怀疑的现实之间不停地徘徊。他每天都要面对文化身份,沟通能力和语言障碍的问题。这种矛盾与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融合在一起,被林辉华转化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动力。
我很早之前就从巴黎的艺术家那里听说过林辉华。他在罗马有一个非常小的,可以说是微型的空间。但就是在这微型的空间里,林辉华邀请的艺术家朋友们充分利用空间的微小特点,与主题的深厚和创作媒介的巧妙相得益彰地结合起来,做出过过不少极有意思的作品。日积月累,展览和作品成就了这个小空间的传奇。
在今天的节目里,我请巴黎的策展人候翰如,Evelyne Jouanno 和艺术家沈远,王度,茹小凡,安晓彤通过合作展览的经历和见闻,来谈谈他们视角里的传奇制造者林辉华。
Duration:00:24:36
罗峥的丝绸成衣与些许的舞台腔
10/2/2024
战火中的黎巴嫩店家母亲,为了保护自己对继续象战前一样生活的信心,为了保持对和平生活的想象,派儿子到巴黎, 自己在黎巴嫩通过视讯电话遥控,采购罗峥从深圳带来的高级成衣。
这里是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我是安东尼,欢迎收听文化艺术专题节目。中国设计师罗峥带着她设计制作的同名品牌的服装来到巴黎时装周, 参加这里的 Tranoïs 展会。
罗峥的作品在中国是精品女装定制,在欧洲是给小众的概念精品店的高级成衣。无论定制还是成衣,罗峥在材料上多用工艺投入高的丝料, 比方说有经过传说中的河泥铺陈,日光和微风定型的香云纱,有提花,有刺绣。
造型上,罗峥前些年开发出有舞台腔调的礼服,近些年,她的舞台腔和日常生活里的功能结合得越来越好,让人感觉她为有画面感的生活情景准备了特别应景,特别合适的服装,让穿她衣服的人能够在自身的生活情景里用罗峥服装加入到打造有新鲜感的,能激发对美好生活的认同和想象的图像里。
战火中的黎巴嫩店家母亲,为了保护自己对继续象战前一样生活的信心,为了保持对和平生活的想象,派儿子到巴黎, 自己在黎巴嫩通过视讯电话遥控,采购罗峥从深圳带来的高级成衣。
生活里那一点点的中国舞台腔,在巴黎成了黎巴嫩殷实家庭祈福和平日子的信物。今天我就请罗峥来谈谈她在时装设计工作中对材料和款型的用心和她完全没有想到的战争中的黎巴嫩人对她的衣服的那份热情
Duration:00:12:49
Première Vision : 靠环保与工艺创新开发服装面料,打造新的服装风格,
7/24/2024
各位好,我是安东尼,欢迎收听文化艺术。巴黎刚刚举行了服装面料展销会 “Première Vision”。 面料就是服装的材料,它直接关系到服装成品的风格特色和视觉效果。而风格和视觉效果恰恰是服装业生生不息的最大的动力。
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在家家户户不缺日常功能性服装的年代,服装业想要在生产和经营规模,在盈利上不断增长,靠的就是风格和灌输加注到风格里的附加值。材料的千差万别成就了服装业在造型的各种可能性,材料越丰富,服装业在风格上的创新也就越方便。材料越有特点,服装整体的风格打造就越有资源优势,越有基础。在今年的巴黎 “Première Vision”上,我比较注意麻和皮这两种材质的面料。麻是植物,皮是动物。无论是植物面料还是动物面料,现在都讲究原材料获取和工艺流程中的环保,要有迹可循,要有据可依。而且各个环节的环保数据都要记录。
服装产业的壮大和增长与环保其实是一对矛盾体。一方面,世界大部分地区,家家户户其实已经有足够的服装来应对季节性温差,来满足社会生活中不同的功能需求。而且越是服装饱和的地区,经济都比较发达。发达经济体的人口增长又相对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所以这些地方的服装业想要有所增长,有所发展,必须靠风格附加值来加持。
当风格成为文化风尚,当风格当风格成为有社会共识的趣味,当这种趣味又成了社会楷模们的标志时,服装就会成为大众模仿楷模的风格消费品。既然是时尚, 那就是今天的“流行款”成了明年的“普通款”,后年的“过气款”。从流行到过气的集体共识,造就了服装的推陈出新, 推陈出新的过程也就自然带出能源消耗,动植物保护等生态环保问题。
当时尚带来了生态负担,在面料生产中讲究环保先是成了趋势, 后来逐渐变成一个硬指标。只有这样,服装业才可以与可持续经济并存。
比方说,麻质面料的供应商成立了一个行会叫欧洲亚麻和大麻联盟 (Alliance for European Flax-Linen & Hemp)就在推动亚麻和大麻纺织品在功能和环保上的特质,用两种认证来建立可证明的可追溯系统。第一个证明是 European Flax™ , 它保证了欧洲优质亚麻纤维是可追溯的。它占世界亚麻纤维产量的85%,是一种天然的、可持续的纤维,培育过程中没有人工灌溉且为非转基因生物。第二个证明是Masters of Linen™, 它证明用European Flax™ 认证的植物纤维纺织的麻线和布料,所有生产工序都是本地的。
在承担了环保可追溯性责任之后,在这次巴黎面料展上,我们看到的当然是面料产业最大的动能,为打造时尚而开发的创新。
Marie Demaegdt 是欧洲亚麻和大麻联盟的纺织品和可持续发展部的负责人。 她向我介绍了一款用来做西装的麻和羊毛的混纺面料。她说:这种混纺的面料穿起来很舒服,又能够适应体温气温。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麻料的那种有一点点不规则的纹理,另一方面整块料子看起来还很工整,做上衣, 这料子真的很考究。
在皮革面料上,专家Carine MONTARRAS说,她组织了法国的制皮工坊和法国的织染工坊合作。先是展出制皮工坊用传统的自然的皮革加工和皮革染色工艺做出来的皮料。同时她展出请法国织染工坊通过刺绣,印刷,激光切割和3D打印工艺装点过的皮料,效果特别的让人吃惊。这种装饰就好像让皮料当底胎, 上面又发展出一个新的层面,而且既可以是二维的,也可以是三维的,可抽象,可具象。 当我看到两个版本的不同皮料之后,我意识到,新技术的运用为材料的风格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可能。不过皮料的清洁本来就很特殊,那么用新工艺装饰的皮料做成服装以后怎么清洁呢 ? 这个问题 Carine MONTARRAS 还没办法回答,她说,这些用新工艺装点的皮料还只是在试验阶段,没有进入实用。如何清洁是正在研究的课题。
作为一个展销会,“Première Vision”的功能就是将世界各地的布料商吸引到展会来展示能帮助服装开发风格的面料,同时这些布料很多已经自带风格。另一方面,展销会要吸引服装制衣商来这里选定布料。为了促成两方面的了解,“Première Vision”的主席 Florence Rousson 象红娘一样组织论坛,她希望在论坛当中,在交流中,布料商可以规划好它们的布料,制衣商可以规划好它们的服装,把下一季的生意打造起来,生意兴隆。
Duration:00:09:03
横竖意识流 : 一次由艺术家自己策展的展览
7/18/2024
三位艺术家组织的展览没有走策展人习惯的把造型作品泛文学化,泛社会问题化,泛哲学化,泛艺术新名词化的流程,而是用一种现成品的方式做随机即兴的编排,让鸡和鸭对起话来,牛头和马嘴在不假思索的巧合中暧昧起来。
各位好,我是安东尼,欢迎收听文化艺术。 巴黎东南部近郊 Alfortville 的市政府文化展厅 “ Le 148” 从7月9日起到7 月21日举办一个题为“水平垂直”的当代艺术展。这个展览是由三位艺术家牵头组织的。安晓彤负责策展,她的先生王度担任学术顾问,王度助手吴振华担任执行策展。参加展览的是21位华人华侨艺术家。
王度和安晓彤就住在Alfortville 这个有139年历史的小镇, 那里只有4万多的居民,之前德维尔潘在法国总理任上的时候,现在的法国总统马克龙,都貌似低调地拜访过他们,于是黑夜中被交通管制的左邻右舍会从窗口探出头来, 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第二天,街头巷尾就传开了,夜里有贵客到那个有名的艺术家家里做客去了。Alfortville的市长 Luc Carvounas 是左派的社会党的民选市长。无论在德维尔潘时代,还是现在的马克龙时代,社会党都是在野党。左派在野党和中右执政党的关系,碰到现在这种快要联合执政的时候,就好比西班牙国家足球队里的19号亚马尔和17号威廉姆斯,喝口水都要划拳抢着喝。这不,Alfortville 的市长说,最近才发现,在Alfortville, 还有王度和安晓彤, 多年住在这座小城的这家人原来是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大艺术家, 那市政府就出面请他们在市政府的150平方米的艺术展厅组织一个展览,丰富当地的文化生活。
艺术家组织的展览和专职策展人做的展览是不一样的。多数专职策展人为美术馆做一些命题展览、主题展览,比方说最近围绕奥运会做的展览就很热门;专职策展人也为艺廊做一些促进作品销售的展览,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布展和解读方法,向藏家们贡献文学、哲学或人类学视角来聚焦作品的张力和价值。但是三位艺术家组织的展览没有走策展人习惯的把造型作品泛文学化,泛社会问题化,泛哲学化,泛艺术新名词化的流程,而是用一种现成品的方式做即兴的编排,让鸡和鸭对起话来,牛头和马嘴在不假思索的巧合中暧昧起来。
王度的艺术工作里有个特点:对媒体和网路中走红的图像用雕塑和装置的办法来转化着复制。这既是对图像现成品的改装,又是用不同材料作为新能指,把原来的所指偷梁换柱掉,借题发挥。
这次展览的策展里有王度的造型创作法的影子。包括安晓彤自己和王度助手吴振华在内的21位艺术家拿出自己愿意展览的作品交给策展团队。这样一来就有别于业界的专职策展人要么专门向艺术家定制作品做命题策展的路子,要么去艺术家那里挑符合命题策展思路的作品的路子,这次由艺术家来策展变成了你给什么,我展什么,我展不加限定的现成的作品,我展不加限定的现成的思路。
从策展方来看,展览的目的既不是为了美术馆展览的命题需要,也不是为了画廊促进成交的需要,主要是为了Alfortville 的肉店老板,理发师,面包房伙计,学校老师,计程车司机,花店店主,甜点师傅等社会三教九流,平民百姓和少年儿童们服务的,单纯为了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让他们看看21位在中国和法国都受过高等艺术教育的,训练有素的造型艺术家用Alfortville的市民可能很熟悉的材料,但不一定熟悉的方法,做出的表达各种思想和感情的艺术作品来。
走进展厅,刚开始你会觉得这有一点像微型艺博会,各式各样的作品聚集在一个没有隔断的约150平米大厅里热闹地呈现。但这确确实实不是一个博览会。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可能有穿插,但视觉上又一目了然地自我与独立。走进一点看作品,当青年艺术家任瀚把一堆和艺术有关的书籍处理成残缺破败状,你就知道各种有定论的阶段性的艺术系统规则,各种价值取向,各种条条框框,在作者眼里就是迂腐的陈词滥调。既然不循规蹈矩,又不商业,为美术馆和商业画廊工作的专职策展人们习惯编排作品的方式方法在这里就找不到兼容点,派不上用场了。策展人安晓彤自己做的一件作品正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表达对秩序的认可与反叛。
当21位艺术家想送什么作品,安晓彤,王度和吴振华就随缘展什么,这带来一个有意思的问题:现成的,不强调习惯性的策展预设的作品集中到一起以后,怎么展? 这就好像一个观念艺术家拿到现成品以后怎么用,怎么转换 ?
我看到的是一种意识流对位,三位艺术家组成的策展团队从地面,墙面着手,让21位艺术家的作品在一个Alfortville 市模仿成室内集市一般的布局里,由肉店老板,理发师,面包房伙计,学校老师,计程车司机,花店店主,甜点师傅随机去碰他们生活里的敏感点,也去接触他们平时可能很淡漠,但在这个热闹的环境里却引起好奇的部分,而这个部分又恰恰是他们这个城市中其他职业的人的敏感点。21位艺术家有中法两种文化,而Alfortville 的观众,可能兼具法国与北非文化,法国与黑非洲文化,法国与土耳其文化,法国与东欧文化。 那在这些观众眼里,他们又能随机辨识出哪些对他们有意义的图像呢?
举个例子,吴振华的彩色石膏像猫女郎把美国女星 Kim Kardashian 经过脂肪抽取和硅胶填充的前凸后翘的身型与一张猫脸结合了起来,猫女郎的头上支着同性恋,双性恋,跨性恋的标语。结果在展场上Alfortville的社会党籍的市长在作品前凝视了很久很久,围着转了一圈又一圈。这位市长在2015年与他的同性爱人结婚了,他可能在吴振华的作品里找到了自己的敏感点。之后,无论在Alfortville市政府的X账号上,还是市长个人的X账号上,这次展览的作品特写都献给了吴振华,但他们又避开了吴振华有性取向标语的猫女郎这件作品,反而选登了艺术家同系列的其他两件作品,一件讲世界形势掉头急转的U型转弯,另一件是用特朗普的手拿捏着,无名红唇含着的比特币,名字叫“幸运符”。
市长在现场驻足很久的是性威力的题材,在社群媒体上推介的是政治。什么原因? 从展览布展的角度,你可以看到,往陈列在地上的性威力猫女郎的前方直线看去,一把狙击手用的亮闪闪的枪挂在墙上。这是王度的另一位助手居冉的作品。你如果收回视线,再环顾左右,就可以一眼看到政治题材的U型转弯和幸运符。
从幸运符以斜线的方式往前方看,是艺术家施琦的日迹系列,痕迹的迹。这好比佛教信徒要做的功课,日复一日抄写经文,念念有词的赞颂,无声的发心,在功德的路径中,将亲情,将理想,将感悟放进了现代艺术的形式里与素不相识的Alfortville 的观众分享。也许是巴黎塞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里那尊镇馆之宝日本佛像的佛光的法力,展览开幕当天,有观众就说要去参观拜访巴黎这家著名的博物馆。阿弥陀佛!
在不经意的视线的转移间,Alfortville 的观众从性看到武器,从武器看到政治,从政治看到信仰与功德的图腾。你有心,你可以看见;你无心,也可以视而不见。观众的心就是展览的意,在随机中,在偶然中,这次由艺术家策展的展览将随机的艺术品现成品一般地串成了意识流。你是什么人,你看到的就是什么。你的兴趣点在哪里,你抓住的就是什么。比方说,来看展览的中国文化部官员,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刘红革就从华人华侨艺术家的身份和创作中明确看到了中法建交60周年的喜庆, 看到了文化为世界和平带来的契机。
展览中王度的另一位助手艺术家史进对他的两幅纸面作品做了阐释,他说:在我个人的生活经验中,不同的城市,朋友与回忆交织在一起,就像德勒兹所说的“块茎”一样,没有中心点,也没有出发点,只是无尽地向四周蔓延。这些不同的个人经验构成了一种无序的,多样的记忆体系。
安晓彤告诉我,这次展览引发了研讨的热情,不久以后,研讨的话题将从女性主题升华到人性的层面。我想,史进说得没错。我把史进的话放在展览的题目水平垂直里透视一下;一透视,就成了横竖意识流,在没有命题与销售的前提下,在非限定的现成展品看似不经意的编排之后,鸡和鸭同心同德,牛头和马嘴亲了又亲;讲着法语的中国人,北非人,土耳其人,东德人,做面包的,卖花的,做陶瓷的,画画的,做行政的,做生意的,从政的,干体力活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你看安晓彤的装置,我看郑梦之的建筑模型,穿插着兴趣、热情与互动,既不相干又似曾相识, 横竖意识流,水到渠成, 好像异想天开天就开的样子: 水平垂直, 一次艺术家自己策展的展览。
水平垂直 / Horizontale, Verticale 群展
参展艺术家:安晓彤,陈莉丽,韩捷,何萤,胡戎,居冉,雷琳,孟娟,任瀚,史进, 施琦,宋晓君,佟则,王庆珍,王一楠,吴振华,夏虹,张沈, 张千千, 郑梦之,钟乐文
Espace Culturel « Le 148 »
148, rue Paul Vaillant Couturier, 94140 Alfortville
Rer D ou Métro Ecoles/vétérinaire puis bus 103, arrêt Union
Duration:00:13:17
热爱、致敬香港电影---采访纪录片《香港经典 光影重塑》
6/27/2024
喜爱香港电影的人或许可以在一部名叫《香港经典光影重塑》的纪录片里集中体验回味香港电影经典的魅力。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这部致敬香港电影的纪录片在戛纳市场首映发布,60分钟的影片集合6部短片,六位风格各异的导演从最具代表性的电影和桥段中汲取灵感,以匠心独运的拍摄和叙事展现香港警匪、动作、喜剧、功夫、爱情及文艺不同片种的独特魅力,向香港经典电影及传奇电影人致敬。本台有幸在电影节期间电话采访了在戛纳的该片制片人梁慧仪、监制陈善之及夏永康、文念中和简君晋三位导演。
梁慧仪女士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制作这个纪录片的缘起
梁慧仪:最近这几年因为新冠疫情,电影开始停牌拍了,所以大家都有一些时间坐下来聊聊天,一直以来他们都非常忙碌。我本身不是从事电影行业,但我非常喜欢电影,好奇怪我身边所有的好朋友都是做电影,有一天我就跟夏永康导演、跟陈善之监制在聊天,难得大家在疫情下可以聚在一起,我们三位都非常爱电影,有一天大家在讨论:哎,我们要不要怕一个纪录片,来说说我们对香港的感觉呢?对,就从这里出发开始有了这个想法的。
RFI:从筹备到拍摄完成大体用了多长时间?
梁慧仪:大概九个月到1年,因为在疫情里很多拍摄限制,很多地方都不能去。还有,因为拍片他们全部都是义务的,我们要找一些基本的费用,人员不收钱,但基本的灯光、摄影、摄像,还有租场地,很多地方都需要些基本的费用,所以我们要找不同的朋友来帮忙,但是非常幸运,我没想到一问所有的演员,还有很多朋友都给到我们很大的帮助。
RFI: 影片非常精彩,内容丰富,有很多香港电影界代表性的人物都有出镜,影片分成六个部分,能谈谈是怎么选择和拍摄的好吗?
陈善之:我是这部影片的监制,片中六个短片,其中四部是我做监制的.其实跟刚才制作人梁慧仪讲的一样,就是我们想到要把香港六个不同片种的电影拿出来,很直接的我们就想到,哎,哪一位哪一位可以帮我们去处理,然后在筹备的过程里面也算是顺利的,因为每一个导演,每个演员,每个工作人员都很投入,而且特别是导演跟演员,他们完全是义务的,这也是为了对香港电影的热爱和致敬,所以他们都完全没有计较,很投入、很主动的去处理所有在拍片上的东西,基本上我们时间是比较长,我们大概是2年前、2002年九月份开始筹备,分别找导演啊,找所有的需要的东西,一直到去年2023年左右,我们应该是在四月的时候才拍,第一条就是文念中导演的爱情片,就是张艾嘉小姐跟林子祥他们拍的那个故事,然后一起拍到差不多9月吧,夏永康导演都把他那个莫文蔚主演的那个电影都拍完了,整个过程他们都非常非常得投入,而且非常非常的自动性的去解决很多很多的问题。所以这次是真的很感谢他们。还有简君晋导演,他那个短片也很好,只有一晚上,他要拍的很辛苦,又要拍一个室内的景,也要到旺角拍,旺角是香港比较最地标、也是人很多人的地方,他跟他的团队很努力的把所有的事情都解决了。
夏永康、文念中和简君晋三位导演分别介绍了他们参与该片、在执导短片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及拍片体会。
(和王家卫导演有过很多的合作的夏永康导演执导了文艺篇《禁》)
夏永康:我拍了一段算是一个艺术篇的短篇,好像新浪潮的一个方向,我跟他(王家卫)合作是我帮他拍海报设计那一部分,所以我拍这一段的时候,最好玩的挑战就是我想把剧本跟画面、跟故事都分开来玩会怎么样,所以我里面一些字、台词都是跟画面是分开的,我尝试用这个方向去玩,不是平常拍电影的方法。还有遇到的很多问题,就是现场的问题,比方说突然间下雨了,还好,还是挺好玩的。
文念中:因为我们这个短片(文艺篇《相见了》)片长很短,一分半的时间,而一部爱情片,要让观众感动,其实是需要很多篇幅去拍的。所以我的挑战就是怎么从这么短的时间里去表现出一种很深厚的感情。生活里面好多爱情故事,其实并不一定像电影这种happy ending的,好多时候男女主角并没有最终在一起,但某一天,在某一个地方可能会想起对方,这就是我这个短片拍的故事,在一个很有限的时间段里去表达一个很长的感情。
RFI: 您这个短片是两位演艺界的前辈:张艾嘉和林子祥合作的,可以谈谈和他们的这次合作好吗?
文念中:(合作得)很好,因为我其实跟张艾嘉导演合作了很多次,从她的1999年的《心动》,我们一起有合作,她有好多电影都是我当美术的,所以我跟她很熟,就是有一种不用说太多就已经有的默契。但林子祥先生我是第一次跟他合作,但他都很好,他完全给了我很大的空间,完全信任我们的创作,所以在拍摄的时候非常顺利。主要是他一看到张艾嘉导演他就笑了,他在现场不停跟她聊天什么的,所以这个拍摄非常顺利。
作为年轻的香港新晋导演,简君晋导演主持了警匪短片《Deja Vu》的拍摄
简君晋:我拍的那一天下雨。然后原版有一个场景我们是去拍的,我们要重新拍《无间道》在天台的那一场戏,但是我们没有拍成,因为下雨、下很大的雨,没有拍成,我觉得这个很遗憾。在旺角拍摄,旺角这个地方是全世界最多人的地方,要拍摄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我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我也觉得我很开心可以拍这个片,因为很多朋友都说,我们新导演没有很多的机会可以拍这样“枪林弹雨”的电影嘛,所以我也很开心有这个机会可以拍。
RFI: 影片在戛纳的电影市场首映,能谈谈来到戛纳的感觉吗?香港电影在戛纳沉寂多年之后,今年也有入围,就是郑保瑞导演的《九龙城寨之围城》入围午夜放映单元,而且反响非常不错。
陈善之:首先我们感觉很高兴和很兴奋这个纪录片能够来到戛纳,因为我们在做这个事情之前,我们的初衷是没有想到的,我们只是很想用心去做一些我们想向香港电影去致敬的东西。那所以来到戛纳的大家都觉得很开心。那《九龙城寨之围城》我在香港已经看了两遍,我觉得是今年一部可以很激励我们,而且是郑保瑞导演一个非常完整、最完整的电影。当然之前他的《智齿》是我非常喜欢的,但是这个就是比较大气的一个电影了,里面的美术啊、摄影啊,还有动作都非常好。恰好他这个片的动作指导谷垣健治也是我们这个六个短片的一个导演,就是一个日本人。他也是我监制的短片《2023黑玫瑰》的一个导演,那他在访问里面讲了一句话、,我觉得非常非常真实,而且是事实的一句话,他说,其实真的,这几十年来,应该基本上没有一个人不会受到香港电影的影响。我们这次来到戛纳看到《九龙城寨》有这么好的成绩,看到我们自己也能来参与,真的是一个Grand Honors(巨大荣誉).
RFI: 您刚才谈到香港电影的影响,我们也看到香港电影的现状,您能谈谈您对香港电影产业的目前及未来发展的看法吗?
陈善之:其实世界万物都是有一个起伏的,一定会有它最高的点,也一定会有它比较沉默的一个点,我没有觉得香港电影是沉默了,我觉得它是一直在酝酿一个新的局面,一直在酝酿一个新的方向。那这几年来大家都可以看到很多很多新晋的导演,像简君晋导演,那些新的导演他们都发挥了他们当年受到香港电影影响的力量,把他们想的、他们感受的、他们体验的东西一直在透过电影跟大家分享。很早以前,徐克导演的电影《蜀山传》里面已经有一个台词,就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我觉得现在香港就是经历着这个时期,一些像文念中导演、像夏永康导演、王家卫、关锦鹏那些已经很有经验的导演,一直在培育,也一直在影响到下一代的导演,所以现在香港一直做的事,他们用这些很有经验的导演来作为监制,来帮忙新的导演去发挥他们的所长,以我们上一代的经验来帮忙他们去发挥更好的东西。所以,我自己看到香港一定是在很快很快的很短时间里面,一定会更加的百花齐放,而且还是会有另外一种的光芒。
Duration:00:11:50
“一部黑暗,但却闪耀光芒的影片” 专访《白衣苍狗》导演曾威量
5/21/2024
戛纳电影节,华语片请继续…,在娄烨、郑保瑞、管虎和贾樟柯四位导演的四部影片上周火热展映后,另一部颇受期待的《白衣苍狗》周一接续,这一次来到了电影节的平行单元“导演双周“,该单元以表彰具有独特艺术表现形式的电影、挖掘新锐导演并持续探索新的影像语言著称,这部由新加坡导演曾威量、台湾导演尹又巧联手执导的首部长片是今年唯一入围导演双周的华语影片。周一晚间,两位导演及主创人员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在双周单元电影集中放映的croisette剧院一起观看了首映。
与众多的越南、菲律宾、印尼和泰国人一样,Oom也是台湾某地的一名外籍非法劳工,受迫于无良老板,他认真做所有被指派的事情,却始终未能获得信任,他被指定管理其他非法看护,却遭雇主欠薪,紧接着有人失踪,恐惧与猜忌蔓延,情况陷入混沌,在道德争议中求生存,最终也迷失在大雾之中。
一位法国观众在观影后向本台这样说,“是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一个你不知道的故事,让你看到一个非常非常艰难的世界。同时,这个角色充满同情心,随时准备提供帮助,却无法在他的环境中表达他的善良本性。我认为这非常困难,影片里连绵不断的雨水、发动机的噪音,一切都将我们置于一个极其困难的境地,是的,这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制作精良,非常精美。最后那只狗的画面,你会想,他真的不会放过我们任何东西,太可怕了。导演和演员们的表现都很出色。我们看到他们非常感动,这是一个难忘的时刻。无论如何,谢谢他们,谢谢你们”。
导演双周在对该片的介绍中说,“这是一部黑色的作品,却闪耀着强烈的光芒“。导演兼编剧曾威量,是一个出生在新加坡,为追电影梦而在台湾生活了十多年的年轻电影人,他的作品多关注东南亚移民裔群。2016年以短片《禁止下錨》获柏林影展奧迪最佳短片、台北电影奖最佳短片。此后再以《一抔黃土》和《庭中有奇樹》连续两年入围金马奖最佳纪录短片。
周一的首映结束后,曾威量向本台谈了他创作该片的缘起和感受。
曾威量:为何会做这部片子?我觉得源于自己作为一个照护者,其实有很多不足,尤其是在照料我家人这一块。因为这方面的不足,但是又被家人倚赖,就迫使我想象一个角色,他在照护的各个方面都可能比我更好,更有耐心,更细心。但跟我不一样的就是他不被任何人信任。从个人的照护经验,到15年来在台湾所主要聚焦的影像工作,都与外籍移工这块或者社会的一些弱势族群有关。所以在这两个的结合下,呈现一种对照组吧,这两个在社会上都算是隐形的族群,然后借由个人的经验和这15年来的社会观察,把它拼凑成这样的一部片。
就为什么创作始终关注移民及社会弱势?
曾威量:我觉得首先应该还是因为自己是离乡的人吧,(我)从新加坡到台湾,只为了追寻电影。那时尤其是台湾的新浪潮,(仰慕)侯孝贤、杨德昌一样的导演就跑过来了。一呆就呆了十几年,但呆着呆着,你会发现的是,我在台湾所受到的待遇,这么说吧,其实相较之下,远远比跟我一样来自东南亚的族群来的算幸福多了,对吧?(我)没有受到太多的偏见,毕竟我也是华裔,操着一口中文。发现这件事情之后,我觉得就会发现好多地方都有好多不公不正的事情,而自己在做影像也在思考的是,电影创作是否能不只是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它还可以尽到我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但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我也没有解答,也不会因为创作了这个片子而有所解惑,大致上是这样子。
谈到作品入围戛纳,曾威量没有提到荣耀一词,他似乎更看重的是导演双周与“白衣苍狗”影片创作理念的相近,“是一种不妥协的对视”。
曾威量:就作品而言来说,我觉得世界上的影展很多,没错,每一个片子他都会有属于他自己登场的地方。所以嘎纳本身,当然我们也很感谢有这个机会。而导演双周,我觉得它的立意,它的精神跟我创作这部片的理念是相近的,也是一种不妥协的对视。所以我觉得能来到双周放映其实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但很多也是关于机运,对吧?影展或者艺术是很主观的,我们有一个机会跟观众透过影片互动,或者希望可以鼓动一些舆论提出一些疑问,我觉得这样是再好不过了。
曾威量在采访中也谈到了电影片名“白衣苍狗”的缘由,表示对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感触横贯了整个片子的创作。
Duration:00:07:29
从生活里来,到艺术中去的波普 : 民间的, 民粹的,虚张声势的新能指 - 谈 Guggenheim Bilbao “符号与对象” 展
5/19/2024
艺术是什么,波普艺术是什么 ? 也许这次西班牙古根海姆里的波普艺术 “符号与对象”展能为我们提供线索,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艺术的游戏性和游戏里的图与物, 低端与高端,群众与精英, 能指与所指之间穿插与交融的玩耍。这种玩耍在当前的文化确认系统中成为有价值取向的玩耍, 有化验价值的指标, 有学术意义的套路, 有的放矢地虚张声势。但就是这种虚张声势,在单纯的波普经验里,可以一眼被看穿。 可是放进由各种各样的艺术思潮和阶段的整体的图景里,这种虚张声势又是一个有机实体的有机成分,也是我们在决定什么样的艺术对我们有意义,决定什么样的艺术能在我们的精神文明生活中起作用的时候,需要身临其境地体会,鉴别,和能进能出地钻研和抽离的对象。我们自己其实就是虚张声势的对象,当我们反过来把虚张声势作为对象的时候,Bilbao 古根海姆里的波普符号值得面对, 值得考究,值得在我们的游戏系统里被用来旁征博引, 就像一个有待被转基因的生命材料,就像一种细菌,一种会变异的病毒。前提是我们自己有系统,有能力参与各种命运共同体改良的系统。
各位好,我是安东尼,欢迎收听文化艺术。西班牙Bilbao 古根海姆正在举办波普艺术 “符号与对象”展 (Signes et objets. Pop Art de la Collection Guggenheim)。 这是时隔25年之后,这家美术馆再次举办以波普艺术为主题的展览。上一次是1999年,取名“美国波普艺术”。 过了四分之一世纪,换一个角度再来回顾波普艺术,我想这是对古根海姆馆藏的波普艺术作为一个流派和这个流派的作品价值的再次确认。
先谈谈波普艺术到底是什么。波普艺术这个词最开始的时候其实就是群众艺术,民间艺术, 大众艺术,流行艺术。法国的跳蚤市场上经常会听到l’art populaire 民间艺术的说法,指的就是那种在造型格式上很传统很民俗的东西,比方说雕刻着人物动物造型的并不太精致的拐杖, 卖家就说:这是l’art populaire 民间艺术, 大众艺术风格的拐杖。而那种在艺术史上可圈可点的雕塑作品,比方说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罗丹的雕塑就不一样了,因为米开朗基罗和罗丹不被看作是民间艺术家,他们的艺术不会被打上民间艺术的标签, 而是有其他标签。
换句话说,在世俗的眼光里,艺术的地位等级可以分作高端艺术和低端艺术。L’art populaire 群众艺术,民间艺术, 大众艺术,流行艺术没有被归类到高端艺术的行列, 没有被归类到文艺复兴时期那一类为政权和权贵服务的艺术作品的行列。Pop art 波普艺术, 是popular art (L’art populaire) 群众艺术发展而来的新时代的衍生品,变异品;一开始,自然也被高端艺术和低端艺术这个座标笼罩着。
屡见不鲜的是,群众看不起群众艺术,民俗往往被称为俗气。群众仰视权贵艺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艺术教育灌输给群众的是超凡脱俗的价值, 不属于群众这个阶层的生活的图腾。权贵的符号被万众膜拜,和群众里的家常便饭的图腾被群众自己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不当回事儿,清楚地界定了群众眼里什么是高端艺术,什么是低端艺术。
波普艺术的成就就是颠覆了20世纪的高端艺术与低端艺术的群众界定。把普罗大众和下里巴人的日常生活里的符号放在权贵符号的位置上,让群众体会到在群众那里不值钱的符号如何在群众艺术里成为图腾,群众艺术又是如何和权贵艺术一样精贵的。
当然,让群众艺术精贵的决定因素是不是群众 ? 是谁引导群众去膜拜群众艺术,让群众艺术成为波普艺术的?是引导群众去膜拜权贵艺术的一批人,一个系统吗? 谁是游戏中的设计者,操纵者? 谁是游戏的参与者? 谁是教主,谁是信徒 ? 这些问题一说穿,就把波普艺术放进了20世纪和21世纪的艺术观和艺术系统的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汹涌澎湃里了。
Bilao 古根海姆再展波普,给观众提供了一个瞻仰舍利, 在舍利面前给自己定位的机会:你是要当今天和权贵艺术的价值有得比的波普艺术的膜拜者? 还是要当历史的观察者,在一个更大的艺术规律的框架里看一个时期的鬼灵精怪的鬼斧神工? 还是要考量自己要不要当一回新时期更科学的牛鬼蛇神去为自己为人民谋幸福?
有了这个前提作为思路的导向,我们可以更微观更具体一点从艺术的创作法和创作主题的层面来看波普艺术。 它确实是20世纪新发展起来的开创性艺术。在欧美的艺术系统里,古典油画和古典雕塑的写实,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的变形, 达达和杜尚的观念等各自在艺术史上成为里程碑的时候,用一种还没有被定义为好艺术的,却更新鲜的方法将审美,情绪和思想拿来做艺术作品,同时通过艺术共享产生的影响反过来确立艺术作品的价值,这是波普艺术很典型的经历。
波普艺术家们从战后经济腾飞时期的消费膨胀的符号, 产品包装和广告入手,选取了社会大众沸腾的生活里有代表性的一个个细节。 材料和手段上,有的将产品包装的设计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用画笔将印刷品上的内容转录到纸面或布面上,努力地不露绘画的痕迹。也有的直接用包装材料硬纸板拼成一个抽象图形。Andy Warhol 的Campbell’s 番茄汤罐头 (Campbell’s soup cans)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大众商品消费里人们习以为常的日用小商品形象变成了艺术品,通过自己的生活细节中司空见惯的符号摇身一变成的艺术品这面镜子,人们从中观察和反思自己的生活的时候,波普艺术作为新的艺术手段就形成了气候,逐渐成为潮流。
既然小商品可以从生活里来到艺术中去,波普艺术家就把这种套路延伸出去。他们让政治明星,文艺明星也和小商品一样,从生活走进波普艺术。这些政治明星,文艺明星在实际生活中,本来就有他们的宣传品,最常见的就是肖像。玛丽莲梦露有银盐照片和电影海报,毛泽东有油画肖像和纸面,布面,丝绸面,锦缎面的肖像。那波普艺术家就用他们的办法来仿制生活中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玛丽莲梦露图和毛泽东图。用新图像来表达已知图像。
已知图像越有名,新图像就会乘着已知图像的人气的翅膀,飞黄腾达, 飞得越高,越 popular , 也就是说越具有群众性,越有人气,越波普。
借用民粹的视角去看波普,波普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民粹艺术。从索绪尔的语言学的角度去看波普,拿一种能指去描述另一种能指里的所指,能活生生地把群众艺术,民间艺术, 大众艺术,流行艺术里的群众,民间, 大众,流行精炼成不一定那么群众,不一定那么民间,不一定那么大众,不一定那么流行的上层建筑的云里雾里。
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 Andy Warhol 就把70年代的毛泽东,梦露,和他自己的图像,象对待Campbell’s 番茄汤罐头那样,拿来就用。原来所有这些人的肖像可能是摄影图像的印刷品,他改了制作方法,用丝网印刷。
在方法上,对毛泽东,对梦露, 对他自己的图像的处理,与对Campbell’s 番茄汤罐头的处理是一个模式。 但是, Campbell’s 番茄汤罐头到了 Warhol 的雅克力绘图里之后,它还具有原来的印刷版的广告效应吗? 毛泽东的头像从油画变成丝网印刷版的Warhol 作品以后还具有原本的领袖肖像的作用, 可以放在天安门城楼上吗? 梦露的明星照在经过 Warhol 的丝网印刷处理后还具备原来的明星照的功能吗?
不一定。当原生图像被再现的图像轮回,被拿到另一种语境条件里去用;当原生图像经过艺术工艺的转换,成为新图所要表现的内容时;新图的表达范围和原生图像所表达的意思已经发生变化,不一样了。比方说梵高画作里的墙面上有日本浮世绘的作品。梵高画里的浮世绘和浮世绘原作,虽然都是一种图形,但是两个相似的图所能表达的意思,换句话说,他们的所指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波普艺术所处理的图像就是这样。 Warhol的例子说明用一种图像表达另一种图像, 尤其是接地气的图像,看起来和原始图像异曲同工,但同种不同文,同文不同种, 同图不同义, 同义不同图。
波普艺术里的同种不同文,同文不同种的现象制造了波普作品新生意义与被描绘图像的原始意义上的含糊,混乱。 这种含糊,混乱可能是一时的调侃,也可能从调侃发展成更为复杂的产物作品,从发展中艺术走向发达艺术。
那怎么才可以判断波普艺术是不是正在从发展中走向发达呢? 怎么可以判断已经抵达了发达的境界了呢?
这次西班牙Bilbao 古根海姆举办波普艺术展,特别提到了早年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英国策展人和理论家Laurence Alloway。
Laurence Alloway 在1963年策划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波普艺术展,题为“六位画家和对象”。 这六位画家分别是: Robert Rauschenberg, Jim Dine, Jasper Johns, Roy Lichtenstein, James Rosenquist, and Andy Warhol。 对策展人来说,这些艺术家,要么是初出茅庐,要么是在事业的中段。当时的古根海姆馆长Thomas M. Messer 说,艺术需要创新,但同时也遭到是不是在搞怪的怀疑。其中的问题就是:这到底是不是艺术?答案里既有肯定,也有否定。肯定的一面,是因为创作本身就是要拓展艺术的条条框框。 否定的一面是:没有任何一种创作方式本身能让我们确信它就是艺术。
到了1966年,Messer 馆长把策展人Laurence Alloway从古根海姆开除了。因为这两个人在为威尼斯双年展选作品的时候,就什么是好作品,要选什么作品打得不可开交,闹得人尽皆知。
但恰恰就是Laurence Alloway...
Duration:00:16:20
专访娄烨:希望《一部未完成的电影》能被更多的人看到
5/19/2024
继《浮城谜事》2012年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之后,中国导演娄烨今年再携新片《一部未完成的电影》回归戛纳。影片讲述一个在武汉附近摄制组在疫情最初如何因封禁被困的故事,重启的电影项目,十年后再次成为了“未完成”。影片不假任何复杂技巧的真实呈现,勾起人们对疫情三年伤痛的回忆。首映式后有人用中文大喊“娄烨中国最伟大的导演!”“谢谢! 谢谢!”。首映式次日,本台有幸远程专访了娄烨导演, 此次采访使用疫情时期常用的Zoom视讯会议方式,加之天气原因音质欠佳,敬请见谅。
RFI:感谢导演接受法广的远程专访,我们这种联系的方式好像又回到了疫情封禁的时期。
娄烨:是的,是的。.
RFI:这一次您作品是第5次入围戛纳,重回戛纳有什么样的不一样的感觉?.
娄烨:还是挺高兴的,因为上一次是12年前吧,之后就好久没回来,这次能够回到戛纳,带着一个很特别的计划,所以还是挺高兴的。.
RFI:虽然采访时间很宝贵,但我还是非常希望让您看一下这个网上的视频,是昨天在“一部未完成的影片”首映结束后的视频,请您听一下声音吧。
。。。。.
娄烨:就是观众拍的(视频)吧?
RFI:是,就是网上已经出来的视频,有不少的人观看,已经有3000多点赞,不知道您看到这个的视频、听了这个视频有什么感想?
娄烨:我很高兴观众能够看到这个片子吧,我想我得到的感觉是,可能观众希望能够看到一些类似这样的影片,就是关于那个麻烦阶段的影片、就是3年疫情,实际上这个状况是就像我和我的团队一样,我们也希望看到关于之前的一些影片 ,我想可能这一点上我和观众、我和我的摄制组实际上是差不多的。.
RFI:从“紫蝴蝶”到“颐和园”,您的电影很多涉及大时代的大事件,在这样一个后疫情时代,讲述那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您在拍片的时候,有没有设想到可能给您带来的风险?
娄烨:不管是之前的“颐和园”也好,“紫蝴蝶”也好,我觉得可能是那个时间是一个特别的一个时间段,但实际上,视角还是非常个人的,因为我觉得电影实际上没法儿对一个大时代进行一个充分的描述,它只能是一个非常局限的一个视角,从这个局限的视角开始工作。.
RFI:可以谈谈您筹拍这部影片的情况好吗?.
娄烨:实际上就是想做一个用一些以前的素材、以前删除的素材连贯起来的一部影片。但实际上刚开了个头就碰到疫情了,也就是说,影片的开始部分实际上是一个真实的记录状况, 疫情中间就不断地修改剧本, 不断地重新整理过去的素材,试图找到一个新的方式来进行这个计划,差不多是这样。实际上在疫情过程中,原来的设想就已经被改变了。而现在的状况呢,实际上是我把被疫情打破的这个计划本身作为电影的一部分,放在了影片里面。.
RFI:看影片的时候非常感动,尤其是后面部分出现了很多当时网上流传的视频,给人的冲击非常非常的强烈。这种用网上竖屏的视频结合在电影画面中,给人非常强烈的感情冲击,这是您设想的效果吧?.
娄烨: 实际上这个已经不是电影的事情,它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一个电影的范畴,而超出这个范畴本身实际上是这个电影的一部分,就包括那些视频,实际上你会看到这些视频远远比电影重要得多,这也是这部影片对我、对我的团队的一个启发和感受吧,一个比较共同的感觉就是,在那个疫情期间,实际上你会觉得电影完全不重要,这个感受我相信是放到了现在的影片里面。.
RFI:您的影片的片名“一部未完成的影片”,不少影评都在聚焦在“未完成”上,解读它的含义。.
娄烨:“一部未完成的电影”实际上是最后才这么决定的,因为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命名这个影片。最后我们还是回到最早的一个想法,就是我们其实是想把一些删除的部分连起来的,但是只是没有完成它,只是完成了它的一部分,开头部分。所以,我不知道是不是会继续这个开头的想法来继续工作下去。对,我还不知道后头会发生什么,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这可能也是疫情给我们的一些感受吧。.
RFI:您在昨天的首映式上介绍了您的团队,您说您希望这部影片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可不可以透露一下这个影片发行的情况?.
娄烨:我其实不是特别清楚 ,另外的制片人他们在管这个事情。
RFI:您对它有什么预期?
娄烨:我希望能够更多的人看到,因为我觉得可能应该有很多人愿意看吧。.当然不是全部的人,对待疫情的态度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不同感受,没法用一种概念来归纳, 电影也是一样的。但是我还是希望,作为一种观点之一、或者视角之一能够给更多的人做参考吧。
此外,在过去的这个周末,另外两位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和管虎的影片,《风流一代》”和《狗阵》也分别在主竞赛单元和一种关注单元上映。本台将在后续节目中报道,在主竞赛单元影片“国际银幕”评分榜上,《风流一代》和雅克·欧迪亚导演的《艾米莉亚·佩雷斯》、欧格斯·兰斯莫斯导演的《善良的种类》三部影片目前同以2.4分暂居第一。
Duration:00:07:36
科波拉携《大都会》回归 娄烨《一部未完成的影片》一幅未完成时代的印象派肖像
5/17/2024
戛纳电影节的第二天在弗朗西斯·科波拉新作《大都会》晚间的首映式后落幕,这无疑是本届电影节最受期待的影片,在凭借《现代启示录》获得金棕榈奖 45 年后,85岁的科波拉终于重返戛纳; 周四,两部备受期待的华语片:娄烨导演的《一部未完成的影片》和郑保瑞导演的《九龙城寨之围城》也分别在特别展映和午夜单元上映,这两部都是非竞赛片
40年打磨耗资巨大 科波拉携《大都会》再冲金棕榈?
周四晚间,当科波拉挽着他的孙女和《大都会》演员团队走上红毯时,响起他闻名于世的《教父》主题音乐,这位新好莱坞四杰之一、名震世界影坛的大导演,已先后以《现代启示录》和《窃听大风暴》两次获得金棕榈,此次带来他13年来的首部新作《大都会》,第三次冲击金棕榈。
这是一部带有“谢幕”意味的非凡电影,从立项筹拍历时40年打磨,耗资高达1.2亿美元,由科波拉自己出资,甚至出售了他在加州的葡萄酒庄园。影片以罗马史诗的形式呈现在当今的美国,好莱坞巨星亚当·德赖弗 (Adam Driver) 饰演男主,一位富有改革意识和远见的建筑师,在毁灭性的灾难后,希望将纽约重建为一个乌托邦。
科波拉在接受法国媒体专访中说,《大都会》将是他所有作品风格的集大成之作。 他说““当年,当所有人都在批评我的《现代启示录》时,在某种程度上是戛纳电影节改变了公众的看法。那么这部电影会怎样?谁知道呢?我认为电影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取悦、开心、度过美好时光。我认为电影还能够照亮生活,让生命更加清晰。”
娄烨《一部未完成的影片》,一幅未完成时代引人入胜的肖像
同样受到戛纳期待的还有中国著名导演娄烨,他在《春风沉醉的夜晚》获得戛纳最佳编剧奖十五年后,带新作“一部未完成的影片”重返戛纳。这是他第4次入围戛纳电影节。
影片以2020年1月的武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摄影组在武汉重聚,开始恢复拍摄十年前中断的电影项目,但病毒却蔓延开来,他们被封,手机屏幕是通往外面的唯一窗户。
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娄烨的代表作有《苏州河》 《春风沉醉的晚上》和《紫蝴蝶》等,他追求影片生存还原,将人从重重符号中释放出来,娄烨的从影生涯始终在与电影审查抗争,此前因“《苏州河》和触及六四的《颐和园》两度遭官方禁拍。戛纳场刊“银幕杂志”对《一部未完成的电影》评论说,这是一幅未完成时代的引人入胜的肖像,试图完成一部未完成影片的制作,是娄烨这部柔美、引人入胜的回归之作的叙事驱动力。影片从一个中国的视角,以印象派的手法试图捕捉那些疫情最初的奇异景象,令人印象深刻,也提醒我们,世界在各个方面已不复以往,但未完成还有其他事情,包括疫情。
英国《卫报》彼得·布拉德肖的评论称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疫情的感人而神秘的电影,在痛苦和混乱中,娄烨创造了一些神秘、动人甚至深刻的东西--一种多层次的纪实写实主义电影,其灵感显然来自电影制作中的一个真实场景,影片思考了“未完成”的含义,就如同少有凡人能在离世时说一切皆圆满。评论认为这是一部对影响了我们所有人的新冠危机的完全独特而且非常重要的电影,或许也是他自《颐和园》以来最好的电影。
娄烨在周四的首映仪式上,向电影节艺术总监福茂和观众介绍自己的团队,对他们表示感谢,他说希望影片被更多的人看到。
《九龙城寨之围城》“你绝对要去影院看这部电影”
香港导演郑保瑞的《九龙城寨之围城》周四晚间也在午夜展映单元首映,影片讲述上世纪八十年代,恶名昭著的“三不管”地带——九龙城寨中黑帮盘踞,危机四伏。落难青年陈洛军因逃难误闯城寨,意外被“大人物”龙卷风搭救,结下真挚兄弟情谊。与此同时,觊觎城寨许久的恶人帮掀起了一轮轮夺寨狠斗,保卫家寨的高燃热血之战随即爆发!
郑保瑞被称为“银河映像接班人”,以动作、惊栗 、凌厉的影像风格见长,凭借《智齿》获得第4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今年再凭新作《命案》荣获第4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九龙城寨之围城》是2013自杜琪峰执导的《盲探》后,11年来首次有华语片入围午夜展映单元。法国电影媒体人勒梅尔在观影后向本台讲述了他的观感。
克里斯托夫-勒梅尔:我叫克里斯托夫-勒梅尔(Christophe Lemaire),从事新闻工作已有 40 年。我主要为《摇滚与民谣》、《疯狂电影》和《电影电视》工作。
我刚看了《九龙城寨之围城》我感到很震撼,我肯定不是唯一一个被彻底震撼的人,因为这个电影绝对是一部疯狂的亚洲动作片。每次看亚洲动作片-那些最棒的动作片,你都会对自己说,好吧,他们不可能做得更好了,但他们可以!这个片子就是,这是一部长达 2 小时 10 分钟的巨片,超级神功打斗片段,暴力场面明显夸张,就像许多香港电影一样。
从视觉上看,影片中城寨的艺术效果非同一般,我刚刚知道这个城寨是的确存在过的,的确非常壮观。影片除了有打斗武戏以外,还有人物之间的情感,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艺术指导,武打设计让人耳目一新,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总之,亚洲的功夫格斗总是有新意。之后就要看导演了,而这位导演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导演,这就是我的观感,我只希望这部电影能大卖,因为普遍的情况是,如果美国人能够拍出这样的电影,一定会大受欢迎;而让人沮丧的是,如果是亚洲电影,就不会在票房上有那么成功,我说的是在法国的情况。但你绝对要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
香港电影有过黄金时代,尽管现在不是了,但那里仍有一些非常好的电影,不仅仅是香港,当今亚洲最好的动作电影是韩国的。韩国电影遍布各院线和有线电视,都是韩国片,韩国动作片没有质量不好的,香港动作片的数量比以前少得多。但只要有《九龙城寨之围城》这样的电影, 你就能看出它的震撼力。
该片已在中国“五一档”院线上映,目前票房突破5亿元。
Duration:00:06:50
戛纳首日:乔治米勒《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 》机车轰响卢米埃尔
5/16/2024
在一个充满激情、几乎女性全阵容的开幕式后,第77届戛纳电影节周三正式拉开了帷幕,主竞赛单元首日开跑两部影片:《野性钻石》和《道格玛杀手》(又译《拿针的年轻女人》),备受瞩目的《疯狂的麦克斯 -狂暴女神》也在当日全球首映,无独有偶,这三部都是以女性为主角的影片。
《野性钻石》和《拿针的年轻女人》首日开跑竞逐金棕榈
由法国女导演阿加特·里丁格执导的《野性钻石》,讲述的是19岁的女孩莉安(Liane)与母亲和妹妹生活在法国南部弗雷尤斯一个郊区,出于对美的追求和成为明星的渴望,她参加了一个名为“La Villa”的真人秀节目的试镜。命运似乎出现转折,引导她面对她真正的欲望。这是里丁格的首部长片,探讨了女性、对美的痴迷以及社交网络的影响等主题。里丁格是入围今年主竞赛单元j的四位女性导演之一,这是她首次入围戛纳,这也是本届戛纳主竞赛唯一一部长片首作。
另一部主竞赛片是瑞典导演马格努斯·冯·霍恩的《拿针的年轻女人》,讲述的是一战后,哥本哈根一个经营地下收养机构妇女的故事,影片根据丹麦史上最具争议的谋杀案件改编,主角“天使制造者”道格玛·奥弗拜1910 年代在哥本哈根谋杀了数十名婴儿,并于1921年被判处无期徒刑。导演冯·霍恩第一部故事片《从此以后》2015年曾入围戛纳导演双周,并获得“金摄影机奖”(导演首作奖),这是他第一次作品入围主竞赛单元。
乔治 米勒《疯狂的麦克斯 》的机车再次轰响卢米埃尔大厅
今年戛纳电影节最大的商业爆款《疯狂的麦克斯 -狂暴女神》周三举行全球首映,导演乔治·米勒携演员和创作团队走上红毯。这是乔治 米勒该系列的第五部,入围今年戛纳特别展映。《疯狂的麦克斯》第一部的上映距今已经45年。当年还岌岌无名的这位澳大利亚导演推出该片,由年轻的梅尔·吉布森主演主角一名复仇的警察,影片轰动了戛纳的电影市场。但当时没有人能预料到这部生硬、粗糙的沙漠追车末世动作片此后在全世界获得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此后接连推出后续,其中1981年的《疯狂的麦克斯 2》和2015 年的《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动作片之一。《狂暴之路》中,由查理兹·塞隆饰演的弗瑞奥莎带领生育者的逃脱成为电影主线,很大程度上压过了英雄麦克斯成为主角,此次推出的第五部,就是讲述其前传:随着文明世界的崩解,年轻的弗瑞奥萨从原本的家园众母绿地被掠走,落入军阀狄门特斯领导的重机 帮派手中。在穿过荒原时,他们来到不死老乔所掌管的城堡。在两位暴君争夺统治地位的同时,弗瑞奥萨必须在重重考验中存活下来,并运用各种手段找到回家的路。
戈德雷什《我也是》在戛纳继续#MeToo抗争
当乔治 米勒的疯狂机车巨兽在卢米埃尔放映大厅轰鸣时,另一个备受舆论关注的事件也在震撼着电影节:由法国女演员兼导演朱迪丝·戈德雷什(Judith Godrèche)执导的短片《我也是》(Moi aussi)周三在一种关注单元开幕式上放映,影片中,一个年轻少女在人群中穿梭舞动;画外音中讲述了性暴力受害者的故事,戈德雷什公开揭露自己年轻时曾被两名电影制片人性侵,以她为领军的抗争行动几个月来巨大改变了法国电影界#metoo运动的形势。本台法语特派戛纳记者索菲 特尔勒汀(Sophie Torlotin) 采访了戈德雷什。
戈德雷什:5000人给我在 Instagram 上的发帖回应,然后我创建了一个电子邮箱,我的想法是提供一些东西,因为简单地说 "伸出手给与帮助 "很容易,但有时会有一种期待。所以我就想,我们怎样才能利用电影达到好的效果?如何制作一部既能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又能讲述我们所有人经历的电影?既要讲述给我写信人的故事,也要讲述我自己的经历,同时又不把所有这些人的生活和见证工具化。
记者问,“我们在影片镜头前看不到你 , 但能听到你的声音, 还有你的女儿苔丝在人群中间穿梭舞蹈, 为什么这样选择?”,戈德雷什回答说,因为我希望能有一位女演员、一位能代表年轻人的女演员,这样以让我们可以提出这些问题 "我们现在怎么办?我们如何看未来?人们问,你受到过性虐待吗?是的。现在的问题是问我们的孩子,你是否遭受过性虐待,希望他们的回答是 "没有"。
对于短片获得来戛纳放映,是否证明了受害者的声音被听到了,戈德雷什说;“我尽量不去想选择放映这部影片与政治选择有关。从根本上说,我认为这部影片能来戛纳是件好事。我想说的是,我的影片并不是本届电影节中唯一一部具有抗争性的影片,不管怎样,我们的影片都是在表达对社会的看法”
Duration:00:06:29
女性全阵容的戛纳开幕式 《第二幕》穿梭于虚构和现实
5/15/2024
“欢迎来到第77届戛纳电影节”,周二晚间,由法国女演员卡米尔·科坦担任主持,戛纳影节宫的舞台上迎来几位女性嘉宾:格蕾塔·葛韦格、朱丽叶·比诺什、梅丽尔·斯特里普和扎霍·德·萨加赞,一场主角百分百女性的开幕式正式拉开戛纳电影节的帷幕。
在乐队伴奏下,科坦的一长段优美、巧妙幽默、充满灵感深意的开场致辞顿时抓住了嘉宾和在屏幕前收看直播的观众,因#MeToo性丑闻传言压力而明显紧张的气氛很快被她的表达稳下了基调。科坦用了一个 "名为戛纳漩涡的平行世界 "的比喻,她不加质疑地说,"自从 #MeToo 之后","在全能的绅士们酒店房间里进行深夜会谈已不再是戛纳传统的一部分"。她灵性幽默地描述戛纳电影节这个魔幻奇怪的世界;“人们白天看电影,晚上讨论电影。,没有人说相同的语言,却每个人都能彼此理解“。但随即她也意有所指说;在这里,外表是具有欺骗性的,在燕尾服和公主裙下有时隐藏着着的是朋克和抵抗斗士。 在介绍本届陪审团主席创下去年全球票房纪录的《芭比》导演格蕾塔·葛韦格时,科坦使用了另一巧妙的方式:说;她通过向有史以来最大的反派--父权制发起了挑战,也从而点燃了全球票房。称这位美国女导演是给电影节的“礼物”。
“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获颁荣誉金棕榈
按照传统,陪审团成员逐一走上舞台,在开幕式上首次集体亮相。此后,法国女演员、欧洲三大电影节影后朱丽叶·比诺什出场,为今年的荣誉金棕榈奖得主梅丽尔· 斯特里普颁奖,她一部部悉数斯特里普从影以来的代表作,说 “如果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仍然太不为人所知,而你的贡献就不是这样”:她甚至动情到落泪说,“你改变了我们在世界和电影中看待女性的方式。你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形象。”,比诺什对斯特里普长篇的英文致辞在瑞典乐队ABBA 的歌声中结束,以此向曾经出演“妈妈咪呀“歌舞片的斯特里普致敬。两位电影届非凡的女性共同宣布了今年电影节的开幕。
这是梅丽尔 斯特里普“在阔别戛纳三十五年后重返戛纳。
或许是当下特殊的背景所致,周二的开幕式的气氛被媒体形容是坚定的、有点过于明智。而扎霍·德·萨加赞的演唱燃起了气氛,这位法国本季最火歌手身着百褶裙蹦跳着穿过影节宫,演唱大卫·鲍伊的作品《摩登爱情》,无疑是对格蕾塔·葛韦格的成名作《弗朗西斯·哈》的致敬。
开幕片《第二幕》:在现实和虚构中来回穿梭
今年戛纳电影节的开幕片是法国导演昆汀杜·杜皮厄的《第二幕》,与去年选择《杜巴利伯爵夫人》作为开幕片不同,选择惯以玩高概念、黑色幽默喜剧的杜皮厄的影片,避免了类似去年德普和导演麦温引发的争议。杜皮厄是法国知名高产的鬼才导演,第二幕是他的从影20年里的第13部长片,在戛纳获得作为开幕片的殊荣前仅三个月,他的另一个新作《达达达达达利!》刚刚入围第80届威尼斯电影节。
影片《第二幕》汇集了法国最顶流的几位影星:蕾雅·赛杜,文森特·林顿,路易·加瑞尔,讲述的是一个由人工智能AI当制片人的剧组拍摄故事。四个角色走在开阔的乡村路上,去往一家餐馆,他们计划在那里吃午餐。赛杜饰演的弗洛伦斯疯狂爱上了大卫,想将他介绍给自己的父亲,但大卫并不喜欢弗洛伦丝,想把她推向朋友威利的怀抱,一部糟糕的法国电影场景,但平淡很快就被一连串的障碍打破,在他们普通无奇的面具下,主角们实际上是四位著名演员,正在拍摄一部我们既看不到工作人员也看不到幕后的电影。片中演员的对话会不断在剧情内外跳进跳出,用一种省略过程的方式展现演员的生活。法国 « 世界报 »的评论说,杜皮厄已经习惯于与法国电影界一些最受欢迎的演员合作,他让他们能够尽情释放。在《第二幕》,他再次与四位挑战自己公众形象极限的演员一起放飞取乐,影片有许多带有自我嘲讽、调侃的桥段,隐含了对当前困扰电影行业问题的讨论:政治正确、道德恐慌、性暴力曝光、明星误导滥用影响力等……如此多的敏感主题溶于喜剧中,将幽默与怪异融为一体。
但影片的走向却并非完全的喜剧,在分不清现实和电影剧情的过程里,人物情绪实际上并没有多大不同。看似热闹的元电影游戏,实际导向一种虚无,困惑是:我们正在看的电影也是正在拍摄的电影吗?没有答案,没有真伪,没有方向,就像电影结尾画面中无限延申的摄像机轨道。
《第二幕》在戛纳电影节首映的同时,也在法国影院上映。
Duration:00:06:12
红毯铺就 争议迫近 2024戛纳电影节今晚开幕
5/14/2024
“我们决定举办一个没有争议的电影节!”,第77届戛纳电影节周二晚间即将开幕,电影节艺术总监福茂在开幕前举行最后一个新闻发布会。罢工,#metoo性丑闻争议正在搅动这一欧洲最大电影盛事开幕的气氛,和历史以往影节期间的政治抗争往往聚焦外部:如反伊拉克独裁、反法国养老金改革...不同,今年的争议针对了电影业环境本身。
红毯下的#MeToo运动
开幕前超过300名电影人发联名信,支持电影节工作人员要求提高待遇而声称要举行的罢工行动。另外,在#metoo运动不断爆出电影界性丑闻背景下,几周来有传言说将有更多、可能涉及十多个知名电影人会受到性侵公开指控,搅动法国电影业,目前尚未有调查证实或否认传言,外界纷纷猜测,倘若属实,难以独善其身的电影节该如何应对?戛纳电影节主席艾瑞丝·诺布洛赫上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会确保在与各方协商后,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正确决定。“
报道都注意到,今年入围戛纳主竞赛的22部影片中,只有 4 部是女性导演影片,少于去年的六部。
《我也是》反性侵女性短片在戛纳放映
电影节主办方上周宣布在周三的一种关注单元开幕式上,将放映女演员朱迪丝·戈德雷什的短片《我也是》(Moi aussi),朱迪丝·戈德雷什是目前法国#metoo运动的带头人物,她公开指控在年轻时遭两位导演伯努瓦·雅克和雅克·杜永的性侵,这两个知名导演都是戛纳电影节的常客。福茂在周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部影片是在一天内拍摄的,其中包括了一千个对她反侵害女性人员的呼应 “。《我也是》一片也将在戛纳电影节的“沙滩放映”中向公众放映,以尽可能多地让公众看到该片。
明星云集 美国回归
除了即将到来的争议,戛纳仍然是世界电影的聚会场所。今年共有22部影片入围主竞赛竞逐金棕榈,其中依然是大师云集,85岁的《教父》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再次回归,带来了他筹拍多年耗资巨大的新片《大都会》,这是他凭借《现代启示录》赢得金棕榈奖45年之后,第三次角逐金棕榈。81岁的加拿大导演大卫·柯南伯格带来新作《裹尸布》,擅以血腥暴力的“身体恐怖“独树一帜的他今年第七次竞逐金棕榈。
今年金棕榈花落谁家将最终由《芭比》导演格蕾塔·葛韦格担任主席的主评审团决定。而荣誉金棕榈奖将颁给梅丽尔-斯特里普 乔治-卢卡斯和日本吉卜力动画工作室。最吸睛的还有传奇系列末日幻想动作片《疯狂的麦克斯》的推出新一集狂暴女神,以及好莱坞著名演员、导演 制片人凯文-科斯特纳带来的新作《地平线》,这是他的首部西部片。众多好莱坞影片的入围也凸显了美国影片在今年戛纳官方评选中的回归。
对于今年的戛纳电影节,法国电影媒体人克里斯托夫-勒梅尔(Chirstoph Lematre)向本台这样表示:“对我来说,今年的戛纳电影节看起来是个不错的电影节,因为有老电影人的回归,他们带着各自的新片,当然想到的首先是乔治-米勒和弗朗西斯-科波拉,但也有一些我们一直很关注名字,比如洛克-哈马德;大卫-柯南伯格;我希望我们会有一些惊喜。在大家都在关注《疯狂的麦克斯》和科波拉的同时,会有一些惊喜。"
多部华语片入围官方及平行单元
与勒梅尔相比,多次前往戛纳报道、电影网刊“耐观影”的Xiavier则更关注华语影片,在几年沉寂期后,今年有多部华语新片入围戛纳。
Xavier:我觉得其实今年是算是华语电影的大年,作为戛纳来说,今年在不同的单元都入围了一些华语的名导演,就像是一个第六代导演的一个会师。最受期待的其实还是主竞赛单元的贾樟柯导演的《风流一代》,这是他六次入围主竞赛单元,而且他的这部影片是从2001年到2022年持续拍摄了20年,所以就非常非常令人期待,甚至都会超过刚才您所说的科波拉的《大都会》。然后还有就是戛纳电影节一般先提前会宣布所有的各单元的入围名单,然后再进行补录。当补录的时候,我们就又知道娄烨导演的一部未命名的纪录片将亮相于特别展映单元,而这部片子也非常有特点,它是一个半纪录、半剧情的方式,而且把他过往所有他电影中做过主演的人都集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娄烨宇宙”,这部片子就特别的值得期待。此外的话,会有陈可辛导演的《酱园弄》,这又是章子怡阔别了多年以后的回归戛纳的一个作品,这个作品是在颁奖前一天的晚10点才进行全球的首映,所以就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一个时点,因为那会儿所有的主竞赛全都结束了,所有的热点也全都结束了,然后大家都在等颁奖的时候,然后这部影片的热点才刚开始。
今年入围戛纳的华语片包括:贾樟柯的《风流一代》入围了主竞赛单元,管虎的《狗阵》入围了一种关注单元,陈可辛的《酱园弄》入选非竞赛展映单元,娄烨的《一部未完成的电影》入选特别展映单元,郑保瑞的《九龙城寨之围城》入选午夜展映单元。此外,在戛纳平行单元也有多部华语导演影片: 台湾导演王凯民的《虫》和美国华裔导演曾佩裕的《蓝色太阳宫》入围影评人周单元;台湾导演曾威量 /You Qiao Yin的《白衣苍狗》入选导演双周。在短片主竞赛单元,也有李蔚然执导的《在水一方》入围;丛希文的《将爱放逐》和宋一楠的《三》则入选电影基石单元(LA CINEF)。
零距离互动 戛纳电影节对影人的友好
多次参加电影节的Xavier也谈了他在戛纳看电影的不同感受
Xavier:对这一点我觉得戛纳是做得非常棒的,就是因为刚才咱们提的华语片、还有主竞赛单元这些大家特别特别期待之外,其实戛纳还有一些二级单元,包括导演、双周影评人周 、ACID三个平行单元,这三个地方是在他们自己围绕着电影宫大概走路十几分钟的三个不同的地点在循环播映他们这个单元入围的十几部到二十部影片,这三个二级单元他们是可以独立售票的,这一点是跟戛纳的主单元:像主竞赛、一种关注、非竞赛这些不一样,戛纳主单元都不对外售票,所以观众再抱有极大的热情,也没有机会去看到这些影片。不会像柏林和威尼斯电影节一样是对公众友好的,任何影片都会开设观众售票场,所以这是戛纳特别高冷的一点,它的主单元全都不能对公众开放,全都是业内人士能去看。但是刚才所说的那几个二级单元,这些是对观众开放的。
还有一点,就是戛纳对于影人的这种友好程度,任何一部影片,无论这个导演是有名还是无名,在影片结束的时候,所有的全场的不管是观众还是影人,都会对此影片报以非常非常激烈的掌声,甚至掌声还能持续到十分钟以上,这一点是比较令人印象深刻的,这个在其他的电影节不会有这么的热烈。而且全球首映场,戛纳的艺术总监福茂每一场必到,他会引见所有的影人、所有的无论是演员、导演、主创,全都上到台上来进行一一介绍,就有一种非常近距离、几乎是零距离的一种观众跟主创之间的互动,这一点也是戛纳做得特别好的,虽然现在其他的一些电影节也在做,但是我觉得重视程度还是不如戛纳做的好。
今天晚7 点,第77届戛纳电影节就将在戛纳节日宫卢米埃尔大厅拉开帷幕,由法国女演员卡米尔·科廷担任主持的开幕式上,将向74岁的美国好莱坞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颁发荣誉金棕榈奖,明星汇集的法国导演昆汀·杜皮厄新作《第二幕》作为开幕片当晚首映,有关开幕及戛纳首日的详情我们将在明天的节目中继续为您报道。
Duration:00:09:39
赛努奇 “日本印象,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展:易凯访谈
3/29/2024
各位好,我是安东尼,欢迎收听文化艺术。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邀请巴黎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易凯来和大家谈谈在3月26日开幕的日本版画展 “日本印象,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展品的来源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在上海生活过的法国收藏家 Jean 和 Yvonne Tavernier。他们的继承人,出生在上海的法学家 Paul Tavernier 立下了遗嘱,在身后将这批版画捐赠给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展览的因缘就是这次捐赠。这次展览免费对公众开放。
从这批版画的展览陈列思路和创作年代19世纪到20世纪的时间线索来看,这次展览反映了日本版画从浮世绘的固定格式走向吸收西画透视的新写实的创作手法的变化发展,同时在题材上也见证了日本新版画艺术家对日本以外的题材的兴趣。
走进展览,我一下子就被19世纪歌川派画家歌川国芳和歌川国贞的作品吸引。他们在古典浮世绘画作很固定的格式里演绎出惊艳的生动。所谓的格式,就好比中国古代的屏风,经常在仕女,桥梁,亭台楼阁,花卉之间找到约定俗成的分割和比例作为有规格的画面。不同的屏风,不同的画面,就看人物神态、服饰细节和故事的可读性之间的造诣了。歌川国芳和歌川国贞的作品,也是在类似的, 却风格不同的规格中、局限中,以题材牵头,把人物神情和服饰的细节,以极其具象的符号化概括,在炉火纯青的工艺中表现出来。正好他们表达的是日本繁荣时期的高级娱乐生活,画面让观众想象到另一种文化里,另一个时代里,人们充分享受生活,对自己的生活不仅满足而且自豪的精彩记录。
到了20世纪,日本在政治上对亚洲其他地区产生了野心。而恰好吉田博作的日本新版画里也反映了版画家对中国东北城市沈阳的印象。新版画在作画技术上对西画的兼容并蓄也为版画内容的拓展服务了。对异域生活照片式的写照,那种细致,把对奇花异鸟工笔式描绘的态度都用上了。
日本版画,尤其是较早的浮世绘, 对欧洲的绘画也有影响。梵高的“唐吉神父的肖像”里就有整整一面墙的浮世绘画作当背景。法国国家图书馆里也有一批重要的日本浮世绘画作的收藏, 见证了法国社会对日本版画的欣赏。
Paul Tavernier捐赠的 Jean 和 Yvonne Tavernier 日本版画藏品,丰富了法国的日本版画公共收藏, 为艺术爱好者们在法国,尤其是在巴黎欣赏艺术上高品质的,题材上反映社会和时代生活内容的日本版画提供了更多的欣赏机会。特别是日本新版画中和中国有关的内容,原来对早年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收藏家来说,可能是对他们自己的中国情结的纪念。但这些藏品进入公共收藏,呈现在大众面前时,艺术作品也成了了解世界各国之间通过文化产品看社会,通过艺术手段的相互影响产生新的表达方式的线索和证据。
接下来,欢迎收听 Eric Lefebvre 易凯馆长介绍这个对公众免费开放的精彩 «展览 « 日本印象 , 走向现代的转折点»。(点击收听访谈录音)
Duration:00:17:42
Kung Hei Fat Choi: 入乡随俗地讲香港故事
3/20/2024
各位好,我是安东尼,欢迎收听文化艺术。香港的意大利艺廊 Massimo de Carlo 艺廊将在这个月25日为艺术家严培明举办油画个展,题为 Kung Hei Fat Choi (恭喜发财)。 3月11日,运输公司到法国第戎严培明工作室准备打包装箱画作时,严培明还在调着颜料,拿着大大小小的画刷画笔,在一幅4 平方米的弥勒佛画像前作最后的调整。他觉得他可以让背景更有层次感。调整了背景,他又觉得弥勒佛头的高光可以再调整一下,于是他修了菩萨脸上的高光。之后他又觉得手臂还可以再好一点,于是又在手臂上修了几笔。等修完手臂,他走远几步,终于满意了。我以为,截稿了,这是最终版。结果他把这幅深色的弥勒佛搬到另外一幅浅色的,油彩更厚一点的同尺寸弥勒佛像边上,左看右看,突然又觉得深色的弥勒佛还可以和浅色的弥勒佛在协调的基础上更有对比度,两祯画面看起来还可以更像一个整体,于是再把深色的弥勒佛搬到作画的墙面上,再修几刷子。
为定稿拍档案照的摄影师早就架好了设备,准备在搬运公司装箱前拍照存档。但严培明在最后一刻还是觉得哪里哪里他能画出更好的效果来,于是摄影师就出门转一圈,给严培明时间,满足他的心愿。
这批画一共有6幅,一幅陶瓷神明群像,一幅陶瓷寿星像,一幅关公像,三幅弥勒佛像。画家为这组作品取名“恭喜发财”,为了突出地方特色,展览名字用了粤语的罗马拼音 “Kung Hei Fat Choi“ 来表达。
题材出自香港华富村一个废弃神明雕像堆积地点的景象。 香港人不想再收留自己家里的神明雕像的时候,基于信仰,不会扔进垃圾桶,而是把这些神明送到华富村海边的神明聚集地。久而久之,这些神明就和香港的菲律宾保姆一样,找到了抱团取暖的公共场合,渐渐成为标志性的景观。
严培明到香港展览,拿华富村的神明像作题材,符合他近20多年来的取材习惯。他到一个地方展览,一定会选当地有特点的景象,无论是政治,还是宗教,还是民俗景象,放进有严培明笔触特点的构图里,献给展览地。他去卢浮宫展览,在蒙娜丽莎身边画了蒙娜丽莎的葬礼。他去阿维尼翁教皇宫展览,把自己放进耶稣,神父和凡人的角色里。他去意大利佛罗伦萨展览,将纳粹政治家墨索里尼和情妇的尸体被倒吊着示众历史画面,将 艺术家诗人Paosolinni 遇刺的历史画面用绘画的方式再现给当地的观众看。所以这次在香港的展览,也在他入乡随俗的系统里,用他擅长的绘画,将他感兴趣的,他认为对香港人有意义的,他作为局外人捕捉到不同寻常的景象,换一种形式,有取舍地表现出来,献给香港观众。
在绘画上,严培明的工作是有变形的写实。早年,在法国“大地魔术师” 风靡世界艺术界的年代,严培明用大幅度的,大力度的笔刷笔触作画。他从市场上买回一幅自己在1992年做的肖像画,这幅画用有力的,自由的笔触画出阳刚的棱角。其实这幅肖像并非特定人物, 图像只是那个时期严培明能力,精力和气力在画面上的综合体现,是一种气场,是一种动作,是他的事业的开始。这种肖像的抽象程度高,对象模糊,但笔触里有满满的情绪情感。渐渐地,在这种笔触的机理里,严培明画作的具象程度越来越高,在入乡随俗的特定题材中有强烈辨识度的画面成为他的绘画工作的主体: 有他的父母,有毛泽东,有法国总理和夫人,有世界军工业的巨头,有电影明星。但严培明绝不把自己的工作局限在人物特写里。 但凡一个展览里有人物特写,就一定有事件场景;有事件场景,就有历史,有政治,有信仰,有地域特点。
这次香港个展也一样,严培明先画了一幅巨大的众神群像,在一个透视视角中,当你站在画面前,就好像画面里的弥勒佛们,张飞们,寿星们,上百号人浩浩荡荡地出来为你接风洗尘。有了这个大场景,其他5幅关羽,寿星,弥勒佛特写的细致,单幅画面的层次对比,光影曲折和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呼应就变得具有整体感地和谐起来。
严培明从奋笔疾画到精工细作,经历了四分之一世纪以上的岁月。香港从英国租界到回归北京也经历了四分之一世纪以上的岁月。 岁月见证了香港的变迁,恭喜发财是一句吉利话,当生活在法国第戎的严培明入乡随俗地讲香港故事的时候,这既是献礼,也是参与。
瓷雕弥勒佛像,寿星,关公和张飞造像,本身就是人们对心中的是非曲直,正义感和幸福感的一种寄托。瓷雕的作者用三维造型作语言,让这种造型成为信物,与香港的家家户户分享。严培明把瓷雕信物在香港的命运用二维平面油画的方式再现出来,仍然用造型语言讲述前一种信物的归宿, 就像他讲意大利神父,政治家和蒙娜丽莎葬礼的归宿一样。
第戎,早晨8点半,严培明从市中心的家刚起床,就去家门口的咖啡店买报纸,买彩票。在这座小城,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知道这位在国际上知名的第戎画家。而严培明也不一定天天需要当地的报纸和彩票,但他每天都买。其实他在给家门口的店家捧场, 一个月结一次帐。 第戎的家,虽然是法国建筑,但就像上海72家房客那种有弄堂,有走廊,有阁楼的结构。10分钟后,他去工作室早餐,半个皮蛋,半个咸鸭蛋,一块豆腐乳,一碗他小时候习惯吃的泡饭。这是他的生活习惯,他在这种与生俱来的早年上海式的生活习惯里,作为法国人,为第戎的邻里捧场。
严培明从更抽象的笔触发展过来的具象笔迹,风格就像他的生活习惯,他在自己的生活习惯里,用他的腔调,来讲各地的故事,为各地的文明捧场。这次是在香港。
Duration:00:10:35
与书生们交往的画家赵无极在抽象形式里布局精神食粮
3/13/2024
各位好,我是安东尼,欢迎收听文化艺术。已故华裔画家赵无极的个展 “另一个世界的路子” (Zao Wou-Ki - Les allées d’un autre monde ) 3月2日起在法国诺曼底富庶的小城多维尔的 Les Franciscaines 美术馆举行, 这是为期半年的第五届诺曼底印象派艺术节 (la 5ème édition de Normandie Impressionniste 2024 )的一个组成部分。
赵无极本身不是印象派画家,但是展览组织方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契合点:在展厅里陈列了一幅长194厘米,宽483厘米的三联画,这是1991年上半年赵无极作的“向克劳德莫奈致敬“ ( Hommage à Claude Monet )。 莫奈是印象派画家的代表人物,展览里有了赵无极的这幅致敬画,在题材上,也就与印象派艺术节有了联系,顺理成章了。
而且,这是一幅尺寸很大的大画;赵无极画大画,他的最后一任夫人 Françoise Marquet 就特别高兴,特别满意, 特别支持。这次展览还不忘突出 Françoise Marquet;赵无极在2003年画的一幅195厘米长,324厘米宽的 “向Françoise 致敬“ ( Hommage à Françoise )在展览中与“向克劳德莫奈致敬” 一样重要,一样显眼。这是一幅以红色调为主的作品,左边红得热烈,右边淡如彩霞。
“向克劳德莫奈致敬“和 “向Françoise 致敬“ 都是私人藏品, 都是大幅作品,也是这题为“另一个世界的路子” 的策展工作明显想要突出的重点。
欣赏了展览组织者因地制宜地与印象派艺术节挂钩,因势利导地宣示赵无极对夫人的敬重的同时,我也借这个机会通过赵无极的作品来看我注意到的这部分内容。
赵无极是中国处在国民党执政的军队和共产党闹革命的武装激烈内战的阶段来到刚刚结束二战不久的法国。当时的中国正在动荡与沉沦中挣扎,而法国正处在欣欣向荣,百废待兴的时代,处处都是新的机遇。
那个时代西方世界以欧美为中心的艺术也处在分水岭的阶段:要么把小便池当艺术品,打倒一切,从头再来。要么沿袭传统,通过致敬以宣誓所谓的正道,通过添加自身身份特点以宣誓新颜,转承启和, 老树新枝式地改良。
赵无极不是一位艺术革命家,也不是建立新思想体系的艺术思想家,而是一位抓住欧美中心里的既定艺术审美,当下艺术审美脉络,将自身文化转化为既定艺术审美和当下艺术审美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艺术家。
到法国以后,赵无极在形式上找到了抒情抽象。 顾名思义,画面是非具象的,不一定有人有物,但却是有感情, 甚至是饱含感情的。然而光靠抒情抽象, 在艺术界还不至于能够出众。
2003年赵无极跟我说起过,上个世界50年代,他和 Nicolas De Staël 非常哥儿们。Nicolas 长得高高大大,人也很有样子,很精神。就是画卖不出去。周围的艺术家朋友, 包括赵无极在内都帮过忙。他们去见藏家的时候,时不时会在腋下夹着一幅 Nicolas De Staël 的作品,帮他推销一下。
同样画抽象,那个时期,Nicolas De Staël 为什么不好卖 ? 因为艺术品不仅是一个供欣赏形式的观赏物,装饰物。高级的艺术品是信物。所谓信物,是有想法的,有说法的,有精神的,有道的。而且只有你信它,它才是信物。今天2024年,藏家们信Nicolas De Staël, 但是70年前,Nicolas De Staël的作品没有什么市场, 是因为大家不信他, 不怎么理睬他。
有了Nicolas De Staël的前车之鉴,赵无极很早就将抒情抽象与精神层面的东西结合起来。他与诗人 Claude Roy 合作,将有血有肉的诗情赋予画意; 他把 Henri Michaux 作为精神导师,请他为自己领路,在思想与形式的信物性结合上指点迷津。
得益于书生们的指点,造型艺术家赵无极很快从自身的文化中发掘他可以贡献给法国社会的精神食粮。他从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的释义中获得原材料,将这些解释与抽象形态的生成和发展结合起来。换句话说,他将解读禅宗等中国文化的语言转换成自创的图形解读,放进抒情抽象的格式里, 然后再用语言来介绍自己的图形,就和用语言来解释禅宗本身一样。
举个例子,解读禅宗中的气,在赵无极的法文中叫 souflé ; 交融叫 interpénétration ; 补叫bénéfique 。
赵无极用图形意向出所谓的气,所谓的交融,所谓的补。 之后他的气,他的交融,他的补,在法文中又生成了法文中特有的意思。souflé , 不仅是气,还是吹的气;interpénétration 里的pénétration, 是亲密关系里的动词插入,要相互插入,相互渗透,该多么热烈,又是多么惊世骇俗的大胆啊! Bénéfique 里的补,对欧美文化中心区来说多少有点东方的神秘,但是在法文语境里,那是受益良多的意思。
当赵无极把米芾的山水用二十世纪中叶的笔触,用矿物和植物油彩,在水彩与水墨般的稀释中,更透明地,层次更丰富,过渡痕迹更少的方式中抽象时,就是把米芾等中国传统名家的具象抽走,只留下可见可不见,可以指鹿为马的虚幻。在这种虚幻上,赵无极将爱情交融,将抒情吹气,将翻新的审美作为补品。
有了这层幽默,加上赵无极本人又遇到第一人妻子出轨,红杏出墙爱上别人,情绪上处在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割舍上,赵无极的抽象在旧爱与新欢的交替中彻底抒情了,在禅宗的解释中彻悟了,在色彩与机理,比例与过渡间升华成与精神水乳交融的信物了。
既然是信物,不仅造型要与思想交融,还要有人信。 有人信,才是信物。
法国精神分析学派的大家,精神病学家拉康信赵无极,他买了一幅赵无极1970年9月19日作的抒情抽象图。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受到同时期的大知识分子象乔姆斯基和列维斯特劳斯的质疑和批评。 乔姆斯基说拉康的语言晦涩,缺乏透明度。列维斯特劳斯批评拉康对结构主义的应用基本上是抽象的应用,毁了结构主义的实用的一面。当时的知识界说拉康对数学的应用不当,说他完全没有科学的严谨性。
无论学界权威们怎么批评拉康,他的我行我素就是有人信, 当年的小资对拉康的崇拜是宗教般的。而就是这位已经处在万能的精神分析的神坛位置上的拉康信了赵无极。
不仅拉康信,赵无极的朋友,诗人 Claude Roy 也信,说,赵无极是我的朋友。首先是他的画,之后是他这个人,给了我幸福。
赵无极亦师亦友的领路人 Henri Michaux 说,赵无极的画,明摆着有个好处,她们张张都很补。
当赵无极的导师和朋友,当社会上叱咤风云的精神分析权威将赵无极的抒情抽象的图腾认同为情感象征和中国化佛教释义的象征的时候,这就确定了赵无极的抒情抽象图在创作者和藏家之间成了沟通心灵的信物, 赵无极的油画也就进入了高级艺术品的行列了。
法国诺曼底办第五届印象派艺术节,是想通过印象派这个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法国文化象征,被世界艺术史公认为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形式,带动整个诺曼底的旅游和文化产业,造福今天的诺曼底经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印象派也很补。而诺曼底最富庶的城市之一多维尔借第5届印象派艺术节办赵无极的个展,以“另一个世界的路子”为题,说明赵无极的信物性抒情抽象在办印象派艺术节的初心中也起作用, 赵无极画作的信物作用作为法国文化的一部分,在他身后,被有信心、有组织地持续弘扬。
赵无极的抒情抽象,不仅抒情,还抒意, 是模仿不来的,不可复制的。就像赵无极自己以身作则的那样, 只向莫奈致敬, 他没有重复做莫奈的印象派画作的条件。在战后经济腾飞的繁荣年代,很局部的细节,都可能被复杂化,复杂化的过程被创作者追求,被大环境追捧,越追求,越追捧,越变得出神入化。但今天,这种天时地利,这种因缘已经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因为没有可复制的正当性和条件。
既然没条件复制,和莫奈的印象派风格一样,赵无极抒情抽象里的信物性也被后人一层一层地固定成附加值,文化性地,资本性地,舆论性地巩固起来,放大后升华成被膜拜的抽象。这就是我们在印象派艺术节里看到的会抒情的抽象。
Duration:00:12:56
以不变的符号应万变的符号语言:看 Juan Uslé 的抽象画布局
3/6/2024
Juan Uslé 的序列结构,原则上不象普桑,达芬奇等画家那样配合执政的宗教画宣传画。他的抽象是一种形式探索,是一种私密的需要,也是一种习惯性的劳作。他的青年时代,生活在普桑,达芬奇的传统里;要反传统,在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就是在功能上摒弃为统治阶层的宣传和讴歌, 在形式上远离圣经故事那样的具象还原。那没有了所谓的服务对象,没有了经验性的绘画手段,就算有 Paosolini 和 Antonioni 的影响,留给Juan Uslé 的选择不多。要么走破除一切规范,从头打造的艺术大革命的路子,要么走改良性有对比度的新形式。
各位好,我是安东尼,欢迎收听文化艺术。前不久,我去巴黎一家老资格的艺廊 Lelong 看画家 Juan Uslé 的个展。
“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好艺术? ”是我们在艺术继往开来的道路上经常会问自己的问题,尤其是当艺术价值在一个培养信仰的模式里, 有选择的,有组织, 有计划,有预期的步步高升的时代,搞清楚对自己来说“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好艺术? ”, 什么是别人想让你承认的“艺术和好艺术”, 特别重要。
看Juan Uslé的巴黎商业个展,是想让自己去接触一个过去并不熟悉的艺术家和作品。去接触, 也兼顾到我自己对“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好艺术? ” 的思考。
首先看形式。展览中Juan Uslé 的绘画作品作品以一种序列般的,接近格式化的色彩结构作为图像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画家用明暗, 用扭动,用透视等具象图常用的办法来处理抽象。换句话说,用一种没有具象实体,但借用具象技术的抽象来构图。有时候,在这种图形的基础上,画家又用很稀薄的颜料,就像水彩水粉那样,勾勒一点具象图的影子。
画家Juan Uslé 今年69岁,西班牙人,他在西班牙的小城 Saro有工作室,在纽约也有工作室。
我见过他年轻时候的照片,是那种眼睛深邃,头发黝黑,面容温暖而有力的形象。这种可以当演员的形象,往往做了画家以后,喜欢他的画的人会很多。
Juan Uslé 告诉我,他年轻的时候,他的家乡西班牙的Valence的美院和周围的氛围相当传统,教的就是传统的绘画。可是他憧憬的是不一样的环境,是外面的世界。他对那个时期的意大利实验电影非常有兴趣,喜欢Paosolini 的片子,喜欢 Antonioni 的片子。Paosolini 和Antonioni,都对是对叙事特别有办法的人。他们的叙事的主题有情有爱,叙事的方法离经叛道,叙事的效果又是勾魂,有时出鞘,有时酣畅,有时悲情。无论怎么做,不太会是观众预期的,在意料之外有一种情绪的撩动,有一种非物质的审美,有一种艺术方法的追求,有一种新价值的建立。
他们深深地影响了Juan Uslé, 他要做与西班牙闭塞的小城镇里的传统绘画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于是他去了纽约, 要在这个大都会里学习新艺术。
但Juan Uslé并不是做 Paosolini 和Antonioni 的那种叙事。他在抽象图像领域找到了自己的工作方向。他用序列结构来构图,是讲究布局的,是讲究层次的,是讲究对比的,是讲究明暗的,是讲究律动的,是讲究分寸的。就好比诗歌里有诗韵,有格律,有章法。他用序列结构图形,就好比诗歌里有诗韵,有格律,有章法。
诗歌和绘画一样,很多是有主题,有社会关切,见证当事人所处的生活状况和历史时代; 有的是当事人个人的情绪的表现,还有的是对艺术方法的展示和讨论。
Juan Uslé 的序列结构,原则上不象普桑,达芬奇等画家那样配合执政的宗教画宣传画。他的抽象是一种形式探索,是一种私密的需要,也是一种习惯性的劳作。他的青年时代,生活在普桑,达芬奇的传统里;要反传统,在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就是在功能上摒弃为统治阶层的宣传和讴歌, 在形式上远离圣经故事那样的具象还原。那没有了所谓的服务对象,没有了经验性的绘画手段,就算有 Paosolini 和Antonioni 的影响,留给Juan Uslé 的选择不多。要么走破除一切规范,从头打造的艺术大革命的路子,要么走改良性有对比度的新形式。
很明显,Juan Uslé走的是改良性有对比度的新形式的方向,他进入了现代抽象。以自创的序列结构作为基本元素,用这个元素来发展图像的千变万化。这种工作其实和一些艺术家造字写天书是一个道理,用完全不存在的,新创的单位符号的组合和堆积,变型,象词语造句,句子组成句群,句群组成段落一般,在无意中创造和编辑感情的意义,视觉审美的意义。也就是说,Juan Uslé 的图像是一种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符号,这种符号经过语言的干预,可以被解释成感情的符号,审美的符号。就像心电图演绎心脏运动的情况,Juan Uslé的图像,演绎他的作图时的气息和情绪,心思和有意无意的讲究。
那 Juan Uslé 的艺术是不是好艺术? 这是一个尖锐而敏感的话题。是不是好艺术?取决于这一类型的艺术和谁有关系,对谁来说是好艺术?
Juan Uslé 的艺术和普桑时代的梵蒂冈没有关系,况且在我们这个时代他也有意和传统的传承保持距离。他和20世纪的小便池观念艺术的关系也不大。小便池要大破大立,Juan Uslé要讲究构图,明暗,比例,他就没办法闹艺术大革命。
站在一个陌生人的角度,有距离地看Juan Uslé,我看到了他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童年时代对不传统的新鲜事物,新艺术的追求。他在他的时代条件和地域条件里,真诚地面对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适合自身条件的状态里去找自己眼里的新鲜感, 并发展出一套可行的办法来保鲜,把新鲜感固定下来,成为自己人生的符号, 工作的符号。
这种符号,得到了巴黎有名的 Lelong 画廊的认可。 Lelong 画廊背景深厚,与Joan Miró, Alexander Calder, Antoni Tàpies, Francis Bacon,Louise Bougeois, Jannis Kounellis 等都有过历史性的合作。他们办Juan Uslé 的个展,将Juan Uslé 放进了一个当下艺术价值大的图景里,将Juan Uslé 的符号作为现当代图形演变发展,艺术手段推陈出新的进程里的一环。
就像与 Lelong 画廊呼应,在西班牙古根海姆美术馆不久前开幕的 Pop art 大展中,Juan Uslé 2002年创作的一幅Soñé que revelabas XI (airport ) - 我梦到你坦白了- 作为馆藏作品拿出来参展。梦到什么,坦白什么? 这让我想到了Juan Uslé 青年时代的形象,那个帅小伙在追求他自己的艺术。那年近70岁的他,功成名就的他追求到了吗? 在“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好艺术? ”的问题上,他有什么心得可以和现在的年轻人分享呢?
他说,他也仍然在探索。他在学习中,寻找中。
他有了自己的符号。他在重复中,积累中发现新的效果。他说,他可以用差不多的图形图像,画出完全不同的内容。
Duration:00:09:46
从气味的社会功能看香水
2/7/2024
各位好,我是安东尼,欢迎收听文化艺术。我今天的话题是香水。小时候在杭州,每次见到这里痛,哪里痛的老人,总是能闻到一种很特别气味。那是从他们身上的一种有药性的胶带传出来的味道,气味越大,当地人就觉得药性越足,活血化淤和止痛的疗效越好。这种胶带叫伤筋膏, 里面往往有一种气味很重的原料,叫麝香。
后来搬到巴黎来工作、生活,经常闻到法国人身上一种很特殊的香水味道,多多少少有一点中国老头老太太的那种伤筋膏的味道;不同的是多了一点花香和木香。而这种香味给人的暗示是:这抹香水的人的生活真考究,精致到看不见摸不这的细节了。
逢年过节,买香水的巴黎人,既然花了钱,买了昂贵的香味,当然就要用语言来描述一下他买的香水为什么好,为什么高级,甚至值得花一笔能进米其林餐厅午餐的费用去买。有一次,一个喜欢穿羊绒面料的上衣,seaisland 棉衬衣的高校青年哲学教师跟我分享了一个秘密:他的香水里有musk 的成份,这个材料是公认的能够激发女朋友情欲的成份。所以,他每天都要抹香水,言下之意是,这是万能的爱情保鲜剂。
什么是 Musk ? 这就是伤筋膏里的麝香啊! 难道我童年时期那些整天喊这里痛那里痛的老人,嘴上说要止痛,实际上是要暗渡陈仓,永葆青春吗?
作为一条线索,我开始对香水的原料感兴趣起来。原来中国中药店里的很多药材都是传统法国香水的原料, 比方说藏红花,比方说沉香, 比方说肉桂。尤其是藏红花和沉香,这是两种特别名贵的材料,而用贵重香料做的香水,价钱不菲。
对原料的好奇只是一个引子,它把我带进了一个可以通过我的生活经验去假设,去核实,去组织问题、研究问题,去找方法研究,通过研究又发现新的更有意思的问题的过程。不仅好奇,更是因为我觉得我可能具备通过香水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资源,无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而且还很好玩。好玩,我就有坚持下去的热情。
最初的一个问题是,香味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是不是不同的香味有不同的社会功能?
我假定香味有社会功能, 因为哲学青年告诉我麝香能催情,当然对个体的情人来说它只是一种性爱的激发作用,但是当一大批情人都相信麝香的催情作用,并且天天在用它,从而催情对香水制造产生影响,影响原材料的开发,影响就业,影响营销,影响利润,那就形成了社会功能。
还有,二十世纪的香水分男分女。男香水有一定的气味方向,女香水有另外一种气味方向。但到了21世纪,男女之别越来越小,因为香水制造商越来越多的推出男女通用的气味。举个例子,20世纪初的时候,琥珀的气味往往限于女香水,到了1965年,Jean-Paul Guerlain 推出了一款叫Habit Rouge 的男用淡香水,把琥珀的味道作为这款香水的主调子,第一次让男人身上也散发出好闻的琥珀味儿。 从此以后,琥珀味儿就名正言顺地成为男人的味道之一。这给我了一个提示,就是说香味也用来区分性别,但这种区分也是在发展变化的。
有了这些最初步的线索,我对气味有社会功能的假设开始有了信心, 当气味的社会功能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得到证实,那么香水作为气味产品,它一定有参与社会功能的作用。
我想起了宗教场合里的气味。比方说佛教法式里经常会出现熏香和沉香的气味。天主教的礼拜里,也会看到神父摇摆着香笼,烟雾中弥漫着熏香的气味。
在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佛教信徒之间,我就看到过拿沉香做礼物的场景。沉香在这种场合代表着信徒们在对信仰的共识,分享过程中的情谊。
在经济层面,香水被认为是最有利可图的生意,因为一款复合香型一旦定型,就可以大量复制。香料靠闻,制成香水以后,原材料看不见摸不着, 香料的成本和香水成品的价格造就了传说中的巨大的收益比, 这种收益在大量复制量产的过程中又产生出巨额利润。往往一家时装公司靠衣服挣到的钱不如靠品牌制造的香水挣到的钱多,所以香水对时装公司能不能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香水光靠香味就能获得成功吗? 这也是一个好问题。21世纪,香水的品种就跟时装的款式那样,翻新得非常快。往往一款新晋香水,没过几年就不再生产了, 就跟服装一样,新款过了季节就要给下一季让路。
如果假定社会功能和香味之间有关系的话,那社会功能在时间上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一方,当香水和复方香味的设计并不稳定,那又怎么和社会功能绑在一起,成为白头到老的符号呢 ?
会不会反过来,不是社会功能在社会活动中绑定香味,而是香味制造出来以后被营销团队附加了一些意义推送给社会呢 ?如果之后附加上的意义被营销式地推送给了社会和使用香水的人,它真的能站得住脚吗?
换个说法,如果麝香真的能催情,在历史上一直被用来当作催情工具,那么含有麝香香味的香水就有实际功能。 如果麝香没有实际催情功能,只是被市场营销团队在产品推广中制造的幻觉,那就在另一个范畴里了,是能不能信以为真的范畴了。
对于香水的研究兴趣来自我在艺术领域碰到的问题。在当代艺术领域,少数登上大雅之堂的具有引领性的创作是有感而发的作品, 而多数在市场上流通的是有发而感的作品。 什么叫有发而感? 就是先做出一个与标志性名作在形式上接近的作品,先有一个能够容易被指认为当代艺术的外在形式,然后再给外在形式硬加上思想符号的解读。这就是有感而发与有发而感的区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
那在复方气味的领域,什么是有感而发,为什么有感,怎么发?什么是有发而感呢?为什么发,怎么感 ? 什么是高级的气息,什么是高级的香水? 什么是不高级的气息,什么是不高级的气息产品 ? 如果找到答案, 不仅对于我们怎么用香水,对我们怎么欣赏艺术也许也会有帮助。
最近我和娇兰的调香师,香水部总监 Delphine Jerk 谈过一次, 我请教她对她调制的香水的社会功能的思路,她告诉我,她对娇兰历史上的主打元素,那6种原材料特别感兴趣。 实际上,她想强调的是品牌的 ADN 基因。她的新开发的香水与老底子娇兰的各种香水中能给品牌定位的历史性原材料之间的纽带是她要强调的重点。
这是LVMH的商业政策, 在Dior 等品牌里也可以看到。新产品与老底子的王牌产品的继承关系和发展关系,这是产品的起承转合。但还回答不了香味的社会功能这个问题。作为初步的访谈,它为我的问题提供了语境的线索。
语境只是背景,对于香水的研究需要进入调香房,一个个去闻,和调香师们一个个去谈,带着我的问题去谈,去发现。这是一个长期而有趣的工作。我有一种想象,中医中药有传统的方子,比如十全大补汤,是一种由多种药材配合使用的传统复方, 而且定型下来。而中医师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会在传统复方的基础上增增减减,做些调整。香水会不会也是这样,有一种复方基础,复方规则,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地域和风尚做一些调整呢? 如果真是这样,那和气味的社会功能是不是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呢?
在以后的节目里,我会和不同的调香师谈,把他们介绍给大家,我们一起在香味中,在观察复方香味的组合中, 来观察和分析香味这个看起来可有可无的元素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角色。
Duration:00:11:38
【专访 】王兵谈铁西区的摄影与记录片:时代的记忆
1/14/2024
王兵是中国独立电影工作者,也是目前全球最为引人注目的中国电影导演,他以低预算方式拍摄写实的影片经常被挑剔的著名影展,包括法国嘎纳电影节选为参赛或参展作品,而且愿意破例为他长达8小时的影片留出放映的时间。国际电影节是透视当今电影潮流的窗口,由此也显示出电影节对王兵的作品在世界影坛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的 认可和重视,更重要的意义是王兵的影片总是能透视出一个时代和一群人的记忆或生活,可谓“时代的记忆”。将王兵带到国际影坛的是他在1999年开始拍摄,2002年完成的的第一部,超过九小时的纪录片《铁西区》,惊艳全球,也被誉为他最著名的作品。
最近,位于巴黎三区的“空间时间”艺术空间刚刚举办了王兵摄影展,其中就展出了他当年在铁西区拍摄的15张摄影作品,这些黑白照片无论是构图,光线和情景都能给观者带来非常震撼的视觉效果,法广由此采访到王兵,随他一起回顾摄影作品和之后拍摄的《铁西区》背后的故事。王兵说,对一个电影来说是幸运的,对中国来说,我们只是恰好赶到这样一个转折的点上,所以也拍了这样一些影像。
王兵 :这组黑白照片是1994年到1995年拍摄的,那时我还没有想去拍纪录片,在鲁迅美术学院学摄影专业,到沈阳之后,学校离铁西区很近,周末就会带着照相机到工厂拍摄照片。所以这些都是平时积累下来的作品,时间比纪录片早了几年。纪录片是1999年开始拍的,那时我学业结束,开始拍自己的影片,主题选择了铁西区,形式是纪录片。之后拍的照片就非常少,而这些底片拍了20多年以后一直没有动过,到2016年才拿出来,2017年的卡塞尔文献展问我有没有当时拍摄的铁西区照片,我就把当时拍的底片全部拿了出来做了筛选,选了有五十多张照片,主要就是在卡塞尔文献展上展出。 这次在巴黎展出的15张黑白照片都是94年拍摄的。
九四年的时候,铁西区是否已经开始呈现出纪录片中呈现的那种衰败?
王兵 :当时工厂还正常运转,这些照片都是在冶炼厂拍摄的,纪录片也是从冶炼厂开始。拍照片时候就逐渐对铁西区熟悉了,对所有工厂的布局,包括类似城市的工业区。那时是计划经济下的安排规划和工业流程。其实铁西区是一个加工工业基地,有电缆厂,低压开关,高压开关,锅炉机床,冶炼化工油漆这一类的(加工),可以说整个工业配套的系统都在铁西区,也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工业基地。因为上学期间经常去,所以对整个区域比较了解的,和工人和旁边居住区的人打交道都比较习惯了。我在99年决定拍纪录片就决定选择一个我比较熟悉的地方,最后就选定了铁西区。
拍纪录片和拍照片完全不一样,纪录片场子比较多,且需要比较全面地了解,不像照片很局部,随便拍,没有整体很叙事的需求,纪录片需要整体的叙事需求,所以我们当时拍了工厂,还有工人居住的地方艳粉街和铁路。过去的工厂一般都是棋盘式的布局,中间穿插着铁路,工业的运输主要就是依靠铁路。沈阳是一个内陆城市,这也和之后整个工业区的衰败有直接的关系,内陆城市的运输成本特别高,所有加工产品和进口材料都要经过陆路和铁路,成本就特别高。整个东北的工业衰败有很多原因,有计划经济的经济模式等宏观上的原因,也有具体的商业运转,企业运转的成本以及整体运营机制的问题,所以整个东北的工业就在1999年和2000年全面衰败下去,取而代之的就是像上海,广州等这些地区......
这些非常有力量感和感染力,拍摄记录片和照片感受有什么不同?
王兵 :中国在创作上有一套自己的习惯,比如照片的习惯性就是像新闻摄影,中国的新闻摄影针对的不是真实性的,而是宣传的需求,是宣传的方向,所以不管拍摄的对象什么,照片必须符合宣传的主题。
这样的拍摄方式就形成了中国人的对图像的思维方式,形成一种惯性。对我们来说,当时上学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首先要从这样的方式里边走出来,因为我们不是媒体,也不是为了国家的某种宣传工具,是个人的照片;因此就要考虑其创作独立性,影像也没有按照当时所谓的“宣传主题”来拍,完全是个人的直觉,按照直觉来拍。这个工业区到了九十年代虽没有完全停产,但是衰败景象当时已经呈现出来了,包括管理上的松散,几乎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所以当我们开始进入的时候,整个工业区并不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五十,六十年代那种被描写成蒸蒸日上社会主义的建设,因为大部分社会主义的宣传都是以工人阶级为社会主题,工人阶级也代表社会主义核心的力量,或者说统治的力量,同时他们也是社会的主人,所谓“工农兵”。
但是到了九十年代,(通过这些)作为主人的姿态,作为社会的主体,就明显看到的就是整个工厂很衰败的景象,这也是为什么到了2000年,整个中国开始选择市场经济就抛弃了原来的计划经济的模式,这些照片就是呈现计划经济末期,整个铁西区虽运转,但又没有像以前描写的那种蒸蒸日上的感觉,现在回头看这些照片,我自己当时也没有做更多的考虑,是一种比较日常化的拍摄,也没有做任何创作上的安排。过去大部分的照片,尤其是在工厂生产的单位拍摄的照片都是被安排过的,比如在六十到八十年代,报纸和媒体出来的照片构图人物和气氛和叙事的主题,都是摆拍的,我的照片就没有那些痕迹,是很日常化的拍摄,也不是我自己用了什么样的创作方式,只是进入这些工厂后,很随便地拍,就是日常化的拍摄,日常化的拍摄就很少人文的痕迹。
那么当时是什么样的原因处等触动了,你让你按下快门拍下这些摄影作品?
王兵 :这个区域之前是一个社会主题,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主题,但我在拍摄时就感觉到这个主体完全呈现出一种很失落的样子,没有任何生命力了。中国从80年代就逐渐开始了市场经济,90年代民营经济已经很厉害了,中国的整个经济模式是在鼓励民营经济,逐渐淡化了计划经济,宏观调控逐渐就被放弃了,这些照片就是在那种经济体制改造之前的景象,这样的景象出现就说明计划经济已经运转不动了,没有活力了,走进这些工厂就会和当时中国人心中的工厂的形象有很大的落差,我就正好拍了这个阶段,所以这些照片显得好像虽然很随便,但是处处都能感到废弃的那种感觉。
铁西区当时在中国是最全面也是最完整的机械加工基地,好像是从日本伪满时期就建厂,之后经过苏联的援建项目70到80%都在铁西区,所以铁西区是中国在80年以前,整个中国工业的核心就在这里,前三十年主要是做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就离不开这些东西,上海或者其他地区主要的是轻工业,而不是重工业,所以这个地方对当时的中国是很重要的,从工业上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发展到90年代实际上已经过时,没有太大价值了。
但在过去大有40年间,我自己看记录铁西区的影像和资料也很多,主要是媒体的记录,过去中国个人的摄影机很少,所以拍摄的人就比较少,但是大部分留下的照片都是以媒体宣传为目的的照片,比较日常化的照片很少,现在整个铁西区除了一些工厂外,大部分都被拆除了。拆除之后,如果再想回头去看当时整个工业区的状态,看到的真实影像很少,我当时拍的铁西区的纪录片,其实是非常全面地对整个铁西区的构成进行了准确和客观的描述,包括对城市的构造,比如南中北线和北支线四条铁路,大部分的工厂都是在铁路的旁边规划的,所以整个影片通过火车,通过工厂基本上是把整个城市完全复原了:包括工厂的流程,工业流程再到城市的规划,交通,厂与厂之间的地理关系等,都在纪录片里边描绘得都非常清楚,我们在剪辑过程当中有这样的要求的,如果只看这个纪录片,就可以对整个工业区,从空间到具体的细节,对城市场景的描述都有一个具体的印象。
但照片我就没有做这样的工作,只是从1993年开始,94,95年零星地拍摄,所以跟纪录片比较的话照片没有系统性,但这些都是我当时还没有开始学电影时,从美术学院毕业以后再到电影学院去进修,然后才开始把这些材料转换成电影的方式,之前都还是照片的思维,虽然有这些照片,但是照片还是很少,并不是很系统和很完整的。
当时你如何产生时代的意识?
王兵...
Duration:00:22:15
艺术的精神:谈 Michelangelo Pistoletto 的信仰艺术
1/5/2024
各位好,我是安东尼,欢迎收听文化艺术。今天我们的话题是艺术家 Michelangelo Pistoletto 的信仰艺术。
90 岁的意大利观念艺术家 Michelangelo Pistoletto 是一位将自己的世界观放在艺术作品里和社会分享的创作者。
分享世界观,在当代艺术里并不罕见。通常,艺术家通过各种媒介,用出人意料的方法把他们理解的世界,或者他们的批评,用描述,讽刺,隐喻或者梦想的方法在变形转换中呈现出来。
但是认真地提供一个世界改良方案,并且去实验自己的改良方案的艺术家却非常罕见。Michelangelo Pistoletto 就是一个用艺术来从事政治改良实验的观念艺术家。
Michelangelo Pistoletto 的世界观里的核心是追求和平的世界。在追求和平的道路上,和平爱好者必定发现不利和平的各种因素:现有政治体制的缺陷,人性的贪婪,人心的涣散,人群组织能力的缺失,等等。
于是他就提出,要赶在灾难来临之前,争取预防性的和平。要在种种困境中寻求第三天堂。
这是 Michelangelo Pistoletto 的理念。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不仅提出了理念,更将理念像做实验一样地一步一步去实施。他在1996年建了一个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Citta del arte , 艺术城- Pistoletto 基金会, 这个基金会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实验项目, 要整合全人类的经济创造力和社会力量,从时尚,戏剧,设计等艺术领域系统性地整合文明的成果和对文明的认知。这个艺术城里有劳动部,教育部,宣传部,艺术部,食品部,政治部,信仰部和经济部。
举个具体的例子。Michelangelo Pistoletto 去古巴,他目睹了古巴的政治状况,经济状况和街头人民的生活状况。他去见古巴总统,和古巴总统谈艺术。他去古巴的剧院,在演芭蕾舞的剧场里,他组织古巴年轻人聚在一起谈心,谈艺术,谈梦想。
他把自己的和平世界的图景分享给古巴的青年人,他把发动群众自下而上治理生活体系的理念传递给古巴的年轻人, 在一个借来的艺术殿堂里,用类似学习班的形式,让当地各阶层的不同背景的年轻人体会憧憬的美好,点燃启蒙的明灯,鼓励主观能动性。
Michelangelo Pistoletto 把他在古巴哈瓦那国立美术馆里的个展的观念艺术作品像信物一样地陈列,他在古巴街头将一个用压缩成巨型球体的报纸团推着滚着从广场推进美术馆,然后象地球仪一样放进一个铁架子里。在一个信息闭塞的国家,在一片治理体系与世界发达经济体完全不一样的土地上, 这团报纸就像艺术家在学习班座谈会上分享的思想的信物一样,当地观众看到它,就会想到第三座天堂,想到预防性和平。
让我吃惊的是,Michelangelo Pistoletto 用艺术来从事的政治社会实验借鉴了宗教的手法。从发心,到成道, 从弘法到法器,从信物到图腾,把艺术家的工作方式和梵蒂冈的运作方式一一对比,可以看到艺术家从宗教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中吸收了营养。
换句话说,Citta del arte , 艺术城- Pistoletto 基金会,其实是Michelangelo Pistoletto 最大的作品,这是一个需要精密组织,穿针引线密切配合的大型行为艺术。
二十世纪,杜尚打破了艺术创作和艺术价值的陈规蹈矩之后,对同辈和后辈艺术家来说最困难的是如何不把破釜沉舟本身作为句号,而是将新的艺术方法,新的可能性,新的认识,新的结果呈现出来。Michelangelo Pistoletto 从和平出发,传道式的政治实验为杜尚之后的观念艺术提供了他开辟的道路。
精神,去伪存真的前提
艺术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好艺术, 是有启迪作用的艺术 ?这个问题直接了当,但是就算是在艺术家群体里,也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我看重的艺术,一定是具有精神定力,具有弘扬张力,在可持续造福的道路上遍地开花,开花结果,在繁花似锦的氛围中再创和平与安宁的艺术。
在艺术界,确实有一些 “创作者”一心临摹艺术史上和市场上被高高举起的名家名作的外在艺术形式,不明其中的道理,于是照葫芦画的瓢就没有了精神。好比冷盘里的鸡爪,你就算用“凤爪儿”这个高级词来加持,这鸡也涅槃不了, 因为鸡只是外表象凤, 跟围绕着凤的精神塑造没有关系。鼓吹无中生有的外在形似的价值, 把鸡当成凤, 那只是投机, 是附庸风雅。
艺术史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功能,不同审美的创作以艺术史价值的标签把包罗万象的零零碎碎标准化地统一到一个橡皮图章式的高价标签里。但这种高价很有可能是虚无空洞的。
把艺术历史的叙述放在经的地位,放在价值天平的地位,这本身就是一种错位。这种错位也就造成了外道冒充正宗的泛滥。
历史是过往, 精神是道理。有道理的历史才能在浩瀚的文明中被圈圈点点出来当作根据。有当代精神的治史才让史学研究有跨时空的意义。
面对艺术和艺术史也一样,我的态度是:不仅透过还原的时空去看作品,去读通史和艺术史;更以自身本位的时空去炼取通透,在这种通透中,看到本位的关切在漫漫长河般的文明系统中的位置,特点和我们自己作为人,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的行走的道理,生活的趣味,和这种道理与趣味对文明的贡献。
只有看精神,才能避免陷阱, 避免投机者用虚无空洞的附加值搭起来的准艺术,准艺术史陷阱。 我的做法是,把眼前的艺术从不明不白的标签化附加值里隔离出来,放在我的时代,我的社会模式,我的政治体制,我的文化环境,我的生存关切,我的娱乐修养,我的胡思乱想,我的童心,我的老成里,端详把玩体会联想。艺术的形式,艺术的做工,只有从艺术史大杂烩似的价值混沌虚高里提纯出来,放在问题导向, 思想导向的语境里,才能回归精神信物的本怀, 让人文的光芒照耀启蒙。
有精神的艺术:看Michelangelo Pistoletto 的信仰系统
有了甄别外道与正宗的框架工具,再来谈 Michelangelo Pistoletto 的艺术就比较方便了。Michelangelo Pistoletto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用极廉价的材料做作品,用现成品来做作品,用镜像与实像的结合来做作品,参加过波普艺术,贫穷艺术等运动。在当时,这是先锋前卫的方法革命和实验。因为当大环境都在认真地拉高物质价值,从油画的矿物颜料的稀罕,到雕塑材料的贵重, 从材料的富贵抓起的时候,Michelangelo Pistoletto 反其道而行,拿破衣烂衫的堆积来和维纳斯的裸体邂逅, 拿镜子里的设定图像与镜像中的临时动像做重叠,通过不同的人,不同的景致的偶然相遇来产生意义。
方法实验不是全部。Michelangelo Pistoletto 可贵的地方在于他对世界有明确而清晰的认识。他有改良世界的愿望: 第三天堂和预防性和平就是他的精神追求。他在波普艺术和贫穷艺术之后的工作中所用的宗教性方法完全都是围绕着第三天堂和预防性和平来组织安排的。他没有追求任何一种美术史上和艺术市场上流行的,时髦的,被公认的好用的方法,而是就地取材,因势利导,根据他的世界观分享,发动群众从下至上推动治理改良的思路的分享的需要来制作宗教性工具,让观众在音乐,舞蹈,戏剧,学习班,装置作品,行为表演,镜像与实像的互鉴中体会艺术带来的政治启迪。这是一个信仰系统。
我想,用前面提到的去伪存真的甄别工具,可以很容易看到, Michelangelo Pistoletto 的艺术的精神定力,弘扬张力,和在可持续造福的道路上播种。他的信仰系统没有重复美术史,而是在撰写美术史上的新的篇章。
信仰的价值在哪里? Michelangelo Pistoletto 的朋友 Salvatore Garau 在没有信物的情况下,将一间空空如也的屋子里的“空灵” 命名为“ 我是”, 卖出了14820 欧元。信则灵。
Michelangelo Pistoletto 有信物,有组织,有计划,有团队, 更有初心,他的作品, 体量不一定很大,动辄上百万欧元。 这是市场。2023年11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大会邀请Michelangelo Pistoletto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 Stefania Giannini 对谈, 当着全球各地教育部长的面,谈教育在追求世界和平过程中的工具性作用。这次对谈就像一面镜子,将现场的和平追求映射在 Michelangelo Pistoletto 的艺术里的政治追求上。
Duration:00:15:25
徐匡慈: 许鞍华影片有高有底 记载了香港的演变
12/1/2023
曾经发掘侯孝贤,贾樟柯等亚洲著名导演的南特三大洲电影节今年举办香港女导演许鞍华(Ann Hui)的影片回顾展,许鞍华是香港新浪潮电影的关键人物,意大利著名影评人阿尔贝托-巴贝拉(Alberto Barbera)说:"许鞍华是亚洲大陆最受赞赏、最多产、最多才多艺的电影人之一“。
现年 76 岁的许导演已拍摄了 近三十 部影片。曾经无数次获得香港以及国际影业界各类奖项,202O年她获得了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颁发终身成就荣誉金狮奖,成为全球首位获得此一殊荣的女导演。然而,在电影的故乡,在观众拥有很高的接受能力以及鉴赏能力的法国,她却并没有她的香港同仁例如徐克等人有名,她的影片也仅仅只有两部在法国公演,被影评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好看的华语片《天水围的日与夜》(The Way We Are)也并没有在法国上演。对南特电影节艺术总监Jérome Baron来说,这是令人难于接受的,他甚至认为这其中一定有歧视妇女的因素在内。当然,他认为这或许也是因为许导演本人并不在乎推销她的电影,她对自己的作品持非常批评的态度。
在南特电影节现场的香港影评人与策展人,曾经多次采访许鞍华的徐匡慈先生如何理解许导演的影片很少在法国放映。
徐匡慈:我觉得许鞍华导演的特点就是很多元,她的电影有三十多部,内容很丰富,但是,没有一个固定的风格,不象王家卫的影片比较带有幻想,杜琪峰的电影总是带有黑色色彩,许鞍华是什么多拍,她对什么都感兴趣,有些题材是她比较拿手的,比如说《天水围的日与夜》,比如说《桃姐》,这些比较写实的,比较人文,比较接地气的影片是她拍得比较优秀的。法国的观众也是比较喜欢的,在法国一共上演了两部许导演的影片,一部是1982年的《投奔怒海》(Boat People),再就是2011年的《桃姐》。我和许导演已经认识多年,她有时也会开玩笑地说,拍电影对她来说不过是一件工作,她就一部接一部地拍,有的电影她很喜欢,有的并不太喜欢,但是她必须拍了以后才可以有资金拍她更想拍的影片。这或许就是她的特点,她很灵活,也不介意去做一些不太喜欢的工作,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她的影片是有高有底,水平高的时候确实是十分优秀的,水平底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影片中除了艺术性之外的别的价值,看到她个人的兴趣,比如说,1984年,她拍摄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这部影片并没有受到好评,但是,她是想通过拍摄这部影片来呈现香港的历史,她也想通过拍摄这部电影来表达她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看法,所以,她的影片也还是有他自身的价值,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我们应该爱护许安华导演的一个理由。
法广:那我想2017年拍摄的反应抗日战争期间香港抵抗运动的《明月几时有?》有大概也是同一类型的影片…… ?
徐匡慈:是的,这也是为了记载当时的历史,而且,这部影片拍摄的时候正好是香港回归二十周年,所以,她自己也说这是一部主题电影,而且,其中还有一些历史事实以及人物的真实性的问题。不过,影片讲述的是香港的故事,在许导演四十多年的导演生涯中,她记载,重现了香港的历史,从二次大战到今天,香港的不同的面貌都呈现在许导演的影片中。
法广:许导演与中国大陆的合作已经有很长的时间,能否介绍一下?
徐匡慈:许导演应该是最早回到中国大陆拍电影的香港导演,香港回归谈判启动之后,中国大陆对香港开放,欢迎香港导演会大陆拍影片,1981年她就回大陆拍摄了《投奔怒海》,1984年她又回中国大陆拍摄金庸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记》,她在北京,新疆拍了很多镜头。所以,她对内地拍电影的情况是非常了解的,她也曾经碰了很多钉字,比如说,2004年,她拍摄的《玉观音》(Jade Goddess of Mercy),这部影片无论在内地还是在香港反应都不太好。我觉得里面的问题是很多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她是一个十分勇敢的导演,她一个人只身前往内地拍摄影片,期间遇到许多困难,不是所有的困难都能够克服。当然,这并不是她一个人遇到的问题,许多香港导演到内地工作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法广:经常影评将她介绍为是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其实外界对香港的这个新浪潮电影知之甚少,许导演自己也说她并不与其他导演合作,香港新浪潮电影曾经是一个很大的浪潮还是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波浪徐匡慈?
徐匡慈: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群从国外学成回到香港的导演,比如说徐克,许鞍化,章国明带回了许多新的电影手法,他们用低成本的电影手法来表现香港当时面对的一些社会问题。但是,他们的风格不尽相同,正如当初法国新浪潮电影期间,Truffant ,Godard,还有 Chabrol 他们的分格也是不同的,他们的兴趣也不同,他们也说,他们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许导演也说她与其他人不同,不应该把他们混为一谈。但是,我觉得这一代导演的出现反应了香港社会的改变,二次大战时候,香港社会富裕了,许多人有条件到国外去学习,因此他们期待用自己的手法来拍摄电影,而不是同他们的前辈一样,从徒弟做起,从助手,副导演再逐渐升到导演,他们就不一样,他们从一开始就有学到的知识,有自己的想法,这对香港的知识电影的历史,对香港的历史本身都是很重要的。
法广:最后,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许导演的电影,您会怎么说?
徐匡慈:我觉得许导演的影片有许多不同的手法,表达的水准也有高有底,但是,许导演的影片从整体上反应了香港近八十年来的历史,重现了香港社会的演变,呈现了香港人所面对的挑战,例如,香港人的身份认同问题等等,也提出了许多应该提出的问题。所以,评论许导演的影片应该从整体上来看。
非常感谢香港影评人与策展人徐匡慈先生接受法广的采访。
Duration:00:14:12